记者近日在河北省采访,听到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单位的某些领导自认为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年,也有一定成绩,但没能得到调动升迁,为此显出“任职疲劳”,没心思带领大家好好工作,这种状态让不少同志颇有看法。 “职业疲劳”又名“职业倦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状态。而据调查,在受访的众多职业中,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之一。可见,这一心理“亚健康”问题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任何一个职业,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对公务员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被个别干部拿来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推托之词,作为掩盖作风问题的“遮羞布”。 实际上,“为官不为”早已是老生常谈,在从严管党治吏的新常态下,有些干部始终能变着法儿给“为官不为”找台阶,找借口:抱怨福利打了折扣,权力“含金量”大降,如今“官不聊生”者有之;吐槽条条框框太多,有了束缚,放不开手脚者有之;嘀咕多做多错,不干不错,当起“甩手掌柜”者有之……“遇见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就溜边”成了如是庸官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历史长河纵贯五千年,如何为官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既有“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的凛然大气,也有“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的严谨自律;既有“当官要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责任担当,也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做了官,就要感到身上有压力,从而锐意进取、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古代官员都有如是的为官追求,难道新时期的“人民公仆”要让其变味儿? 如今的“官”,是干部,是带头人,也是领路者,客观来讲,干部履职情况反映着责任和担当,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和升迁,更是关乎一方百姓的福祉,毫不夸张地讲,领导干部的作风和担当,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晴雨表”。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肩上的担子也就愈多,担当精神、奉献意识也更显得难能可贵,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才是为官的题中之义,又怎能禁得起“为官不为”来抹黑?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明确了干部“下”的6种渠道,剑指干部品行不端、为官不为等沉疴,对“下”的标准,“下”的方式,作了进一步明确的说明和规范,让有为者有位,向不为者问责,势必将激起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试问,如此官员,让其“下课”又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