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陈旧的培养模式和“水课”浪费了学生的青春时光,这是某大学生写信向《中国青年报》反映的情况。近日,该报又报道了湖南某高校副教授彭美勋通过博文表达出高校教师面临的教学困境:在核算成绩时,严格把关还是“放水”?严格把关,会有较多学生挂科,可能遭到他们谩骂;“放水”,可能皆大欢喜,但有悖自己的教学底线和原则,良心上过不去。 该博文提到的“严格”和“放水”,正好代表了高校教师严格型和“放水型”两种对待学生的方式。其实,不光高校教师如此,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这两种类型也涵盖了大部分教师。当然,不同教师有与个人性别、年龄、性格、学识等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因此在对待学生上,尤其是在考核学生方面有一定差异性。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针对少数教师师德问题的负面报道,但不可否认,在教师群体中,不少人仍品行端正。严格型的教师,像彭老师一样,通常对教育抱有使命,认为应通过教学和考试教会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练就最基本的“内功心法”,因而严格教导学生,坚守责任底线。 但这类教师往往并不受学生欢迎。一方面,他们教的知识,并非短期见效,对学生考证、就业无法立竿见影,而且一些课程较为理论、艰涩,学生学起来了无趣味,因而不愿意学,对此类教师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学习,考前有些教师会划重点,甚至开卷考试,即使有学生没过,找找老师,分数也可能补上去。于是,在不少学生看来,期末考核是走过场。但遇到了这样认真负责、爱较真的教师,学生显然不乐意,认为这类教师不通人情,那严格的考核和未通过的分数,可能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与此相反,“放水型”的教师在高校也不少,有些还很受学生喜欢。他们可以不充分备课,上课投学生所好,结合各种社会见闻、奇闻逸事,讲一些听起来充满乐趣、为学生好、对学生有用的东西;有些学生偷懒不上课,他们也不深究;考试随意,学生无不过之忧,因而课堂不时充斥欢笑。这样的教师通常能受学生青睐,但过后,其授课内容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就像心灵鸡汤,虽然好喝,却难强身健体。 辩证地看,要教会大学生诸如探究精神、思维品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抽象而高深的知识,如果方法不当,可能得不偿失,可严格些,但要有度,让学生挂科不能说就是高招;可如果大学生喜欢教师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考试也容易,却没有学到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知识,此风一涨,极易成为“冲垮我们教育的洪水”。 可见,对那些严格型的教师,不应一味肯定,至少他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对那些“放水型”的教师,当然要否定,但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还有部分教学内容,是不是值得有些教师反思呢? 归根结底,教师在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如何平衡好对学生考核的“严格”与“放水”,让他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在短期和长期都受益,是教师们应常思常新的话题。(文/肖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