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很多人早上漱口的牙膏是中华、两面针,护肤常用的是美加净、百雀羚,看的电视是飞跃和金星,骑的自行车是永久和凤凰……但很多国货老品牌们,在历经沧桑后,绝大部分像流星一样陨落了。沧桑的原因,或被国外品牌打败、或被外资收购后束之高阁。战败者虽败犹荣,被收购冷藏冷冻而消亡,更显沧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揭示,在我国已开放的产业中,各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已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事实上,外商利用国内企业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的弱点,低价收购国内企业的股权、品牌或专有技术,蚕食中国经济的案例比比皆是。外资对于中国经济的蚕食,已经进入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深入程度。
如果说农业是经济的基础,那么种业就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跨国种子企业纷纷大举攻占我国种子市场,目前国际种业前10强已基本登陆中国。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已经落入外资之手,这一蚕食已经蔓延到米面加工、小包装食用油、生鲜肉加工等各个领域。外资对于中国百姓“米袋子”、“菜篮子”的控制,不断推高10年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
外资的控制力在日化行业最为典型。以宝洁和欧莱雅为代表的外资进入日化行业以来,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和身份改变了很多消费者对于日化产品的使用习惯,外资在日化行业的江湖地位日益巩固。甚至,从品牌地位和影响力讲,外资基本上垄断了国内日化行业主流品牌,未来即使有一些优秀的国产日化品牌,也很难抵挡被外资收购的诱惑。
本来已经可以自给自足,甚至是出口国外的中国乳业也难逃厄运。在1997年-2007年,是中国乳业大步前进的10年,行业年均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7%左右的高位。正是由于近10年快速发展,中国乳业走完了西方国家50年的发展道路。以伊利、蒙牛、光明为首的国产品牌的液奶和奶粉出口已经遍及港澳、东南亚、塞班岛等地。然而,2008年,正是在以恒天然为首的外资操纵下,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爆发。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三聚氰胺事件”迅速恶化,不断重创了“中国制造”的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也让国产奶在国内市场遭遇重大危机。
很少有人真正反思,为什么三鹿奶粉事件中,国产品牌为什么承受了绝大部分质疑,而曾经的三鹿最大合资方,在三鹿集团持股40%、占去董事会2票席位的新西兰恒天然却安然无恙。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前,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把持着产品质量控制权,主导着产品质量的日常监测和检测的恒天然知情不报,参与了多次三鹿集团的错误决策,包括曾经默认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也包括在事件爆发后向三鹿提供“欧盟标准”(该“标准”允许每千克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不超过20毫克),从市场中换回三聚氰胺含量更高的三鹿奶粉。从2008年3月到9月,中国乳业市场从如火如荼跌到了门可罗雀,而9月,恰恰是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开展收购猛攻的黄金时机。难道,这真得是偶然的吗?在撇掉合资公司三鹿,撇清责任之后,恒天然集团5年之内即迅速坐大为中国最大的奶源供应商,其每年全球所产原奶31万吨,中国进口其29万吨,时至今日,恒天然已经彻底掌控了中国期货市场上的奶粉价格。
外资“消灭式收购”屡见不鲜,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的牺牲品 “中华牙膏”其实是联合利华的,“小护士”是欧莱雅的,“苏泊尔”是法国SEB的,“大宝”是强生的……这些还算是市面上能见到的,“活力28”被德国美洁时收购之后、“乐百氏”被达能收购之后、“洁银”被高露洁收购之后,基本上已被主流渠道遗忘。虽说是市场行为,但跨国巨头的“消灭式收购”确实让行业担忧。
专家指出,类似收购瞄准的目标大多是行业龙头,并购完成后,外资一般会以种种理由将中方的品牌搁置,然后利用中方的渠道来大力推广自己的产品,使中方品牌逐渐丧失生命力,进而达到取而代之的效果。
希望在多年的合资合作过程中所交的学费,可以让那些还未被外资盯上的国产品牌逃脱被冷冻冷藏的厄运。因为,中国的复兴之路上,需要更多的国产品牌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来源:onlylady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