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翻晚清笔记,如《清稗类钞》、《睇向斋秘录》、《眉庐丛话》等,发现了几副令人忍俊不禁的嵌名对联,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晚清官场上的人生百态。
清末的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京旗下三才子,大荣、小那、端老四。”其中的“大荣”指荣庆(12岁中举人,后又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充任镶蓝旗管学官,晋升至侍读学士、蒙古学士等),“小那”指那桐(光绪十一年举人,历任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编纂官制大臣等职),“端老四”则指端方。这端方是清末大臣、金石学家,其才子之名绝非虚传,他在湖北做巡抚时曾为黄鹤楼作过集句楹联“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日夜流,此心吾与白鸥盟”,颇受人称道。
端方被派出洋考察宪政归国后,仕途顺遂,1906年至1909年任两江总督。民间盛传端方贪污卖官,以所得财物购买金石书画。御史胡思敬弹劾端方,有“论今日疆吏之寄,莫要于南洋;论近时大吏之污,莫甚于端方”等语。有好事者就此撰写了一副对联讥讽端方,联云:
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买书买画买古董,方伎何其多乎!
对联巧妙地将“端方”的名字嵌入其中,揭露了他赤裸裸的卖官行径,可谓巧夺天工。
清代名臣张之洞,号香涛,热衷于洋务运动,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为后世人敬仰。他对签订过丧权辱国条约,并且对外一心主和的李鸿章很有意见,李鸿章也不太瞧得起这个“有学无术”的书生。
义和团运动之后,八国联军的铁蹄踏入京城,逃至西安避难的慈禧太后催促两广总督李鸿章北上赴京议和。李鸿章到北京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交往上,议和之事进展缓慢不说,拟签订的条款还对中国非常不利。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疑心李鸿章没有尽心与外国列强谈判,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便写信给李鸿章表达自己对时局和议和的看法。李鸿章见信后,感叹道:
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也!
张之洞辗转听到李鸿章如此损他,勃然大怒道:
少荃议和两三次,遂以前辈自居乎?
少荃是李鸿章的字。李鸿章和张之洞的这两句无心之语传出来后,被人视为天然偶对,流传甚广。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最信任梁鼎芬和张彪。两人一文一武,被张之洞视为左膀右臂。因为有张之洞的信任,梁鼎芬由武昌知府升至湖北按察使,大权独揽,招致同僚的“羡慕嫉妒恨”。有人匿名写了一副对联讽刺梁鼎芬。联云:
一目当空,开口便成两片;廿头中断,终身难免八刀。
横批为:梁上君子
上下联用了拆字法,分别将梁鼎芬姓名中的“鼎”和“芬”字拆开,讽刺他如今高高在上,将来绝不会有好下场。横批用“梁上君子”4字,嵌入其姓,再次将梁鼎芬戏谑了一番。
梁鼎芬看到这副对联后,怒不可遏,经过长时间查访,终于得知此联为他的门生尹亚天所写。梁鼎芬就照样回了一副对联:
有心终是恶;无口岂能吞?
横批为:伊内偷人
“亚”有心为“恶”,“吞”无口为“天”,“伊”去掉偏旁“亻”(人)即为“尹”。上下联加横批的戏谑程度,比尹亚天所写的讽刺对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然而,梁鼎芬的结局还真让他那门生给说准了。大清王朝灭亡后,他风光不再,做了大清遗老,在历史上留下愚忠之名。
赵尔巽,字次珊,清朝灭亡前后任东三省总督和奉天总督。进入民国后,主持编修《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赵尔巽任职安徽按察使时,治吏较严,加上他当时无子,有人作嵌名联来讥讽他,联曰:
尔小生,生来刻薄;巽下断,断绝子孙。
上联“尔小生”,出自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说的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直到27岁才发奋读书,人都老了才后悔没有及早读书。教育小孩子们要早立志,好好学习。下联中的“巽下断”,乃是后人用来记忆八卦的,巽卦上面是两阳爻,下面是阴爻,所以叫下断。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用“断绝子孙”来骂人实在令人无法容忍。
当时的江苏巡抚程德全来拜访赵尔巽,赵尔巽因讽刺联一事余怒未息,便向程德全发牢骚。八面玲珑的程德全说:“我也听说过,不过我已经把它改了,‘尔小生,生来秉性;巽下断,断不留情’。我这样改完全是因为您赋性纯洁,执法如山。这副对联虽然不工整,但还算切题。”程德全的马屁拍得赵尔巽很高兴,二人遂定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