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 、诗人徐迟在《江南小镇》一书中,用66个“水晶晶”来描述家乡南浔的美丽和清澈。千年古桥、百年民居、豪门巨宅、经典园林,如同跳动的音符,弹奏出引人入胜的乐章。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庭院深深的名宅旧居,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巷,无一不让你感受到当年南浔古镇的繁华和梦里江南的具象缩影。 这里没有闹市喧嚣,有的只是安详的生活状态:木椅竹榻上晒太阳的老人,河水石阶边浣衣的妇女,石桥古树旁嬉戏的孩子,偶有那么一辆老式自行车打着车铃从楼前穿过,回音缭绕,愈发显得宁静。 古河老巷 低吟浅唱 南浔古镇,历史老街和民宅旧居随处可见。作为江南水乡生活与故事的记录者,它们沉淀着独有的文化内涵,讲述着老南浔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浔溪河畔的南东街、南西街和百间楼是南浔古镇老街民居最生动的缩影。 南东街、南西街是顺着河流对立呼应的两条老街。石板路绵延铺展,乌瓦粉墙错落有致,庭院深巷,古风依旧。老字号的旧式商铺沿街而立,多用廊屋或廊棚衔接为一体,二层楼面往往挑出楼下墙面一米多,扩大房屋空间的同时形成遮阳避雨的屋檐,使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显得更加狭窄,却平添不少热闹气氛。好客的主人在店前河边、古树荫下摆上几张竹藤桌椅,供行人休憩、品茗用餐。夕阳余晖下,泛一叶扁舟,桨声欸乃,灯影焯约,宛如进入了诗画一般的梦幻江南。 如果说这两条老街还略带现代商业气息,那百间楼保留的就是纯正而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 米,是江南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家仆所建,因一河两岸、有楼百间而得名。楼屋封火山墙高耸入云,过街骑楼层次分明,白墙、青瓦、沿廊、水埠、券门,无处不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灵气。 这里没有闹市喧嚣,有的只是安详的生活状态:木椅竹榻上晒太阳的老人,河水石阶边浣衣的妇女,石桥古树旁嬉戏的孩子,偶有那么一辆老式自行车打着车铃从楼前穿过,回音缭绕,愈发显得宁静。此情此景正应了明代张镇的诗句:“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 近代园林 别具匠心 南浔是园林之镇。自南宋建镇至民国初期,南浔的私家园林达26 座之多,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精神,还融入了人文气息,寓观景与藏书著书、吟咏唱和于一体;在西风渐进的时代,更引入西欧园林风格和元素,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景观。但至今,保存完好的仅有小莲庄、颖园以及嘉业藏书楼园林部分。 小莲庄由“四象”之首刘家所建,因慕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的莲花庄之名而谦称“小莲庄”。其外园主体由十亩荷池构成,楼台亭榭绕池而筑,依墙而建的碑刻长廊、双面透空曲廊、假山流水点缀其间。东升阁屹立园中,平缓灰瓦坡屋面,红、灰、粉三色外墙,铁艺阳台,落地玻璃窗,罗马柱头雕刻牡丹图案彰显中西合璧特色。小莲庄内园则以一座偌大的太湖石假山为架构,山道盘旋,松径一弯,红枫四匝,亭轩相映。 与小莲庄一水之隔的嘉业藏书楼,寓肃穆的书楼于精美的园林之中,造景立意围绕藏书展开:四周以水代墙,隔绝外部火患的同时接受四面来风;荷池状如花瓶,既承接书楼“引湿就下”寓意,又可做防火蓄水池;沿池的太湖石形似十二生肖,香樟树状如华盖,紫藤曲桥,石径通幽,为藏书提供了极具美学价值的人文景观。 “八牛”之一陈熊的宅第花园——颖园,以玲珑剔透、紧凑多姿、清幽雅致见胜。矩形庭园,居中为池,池南堆筑假山、种植花木,其余三侧沿池筑有养心榭、赏月楼、玉香阁。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园内各处,仿佛一座小型雕刻艺术馆。主人之子陈诗爱其风景,两度与诗友们在此结成“江村吟社”,徜徉于青山绿水间,饮酒品茗,吟诗咏词,抚琴弈棋,为颖园平添雅趣。 南浔园林,运用“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之画理,“移天缩地”之手法,集藏书、雅集、西方文化于具有乡土风韵的园林之中,布局得体实用,空间收放自如,形成了一种和谐、创新的风格,堪称江南水乡活的文化载体。 海纳百川 中西合璧 南浔是一个深深镌刻着中西合璧印记的江南古镇。依靠蚕丝业发迹的大贾巨富,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理念,既延续中国的建筑传统,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新潮,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风格迥异、中西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 张石铭旧居是南浔晚清巨宅之典型代表。石库墙门、封火山墙、青石板路、花岗台阶,尽现江南古建筑的内敛特色。多立克柱子,罗马券柱式门楼,豪华富丽的西洋舞厅,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花扶栏,体现着18世纪西欧巴洛克建筑的风格。女厅楼窗点缀着法国进口的蓝晶刻花玻璃,账房地面铺设着八边形中式素砖,中间镶嵌着四边形法式红砖,在细节处彰显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 江南大宅刘氏梯号由三幢中式外楼与两幢西式砖楼组成,中部建筑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居住理念设计的厅、堂、楼、厢为主,南部与北部在传统的中式建筑中融入了西欧巴洛克风格。从木质百叶窗到花岗石罗马柱,从欧式彩色玻璃到法国进口的花纹地砖、壁炉,无不体现出十八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 南浔古镇中西合璧建筑的密度和精度,至少在江南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人们所言:“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座没有围墙的中西合璧建筑博物馆,包含了丰厚的中西结合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是写在石柱、砖瓦、舞厅和阳台上的历史,是永远鲜活着的人类文明的记忆。 收藏文化 蔚然成风 南浔古镇,以其富饶之地孕育出一批重商崇文的丝商群体,经营实业的同时倾心收藏艺术,古籍碑刻、文物书画,无不涉猎。亦商亦文的南浔收藏家刊印目录、编史修志、建造书楼、构筑藏馆,蔚然成风,为我们保存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自清代中叶以来,南浔富商逐渐步入收藏家行列。“嗜画入骨”的庞莱臣将毕生致力于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珍品;以金诚为代表的金氏家族用财富和才智叠起了一座收藏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小金山”; 藏书世家蒋氏在蒋汝藻时期广泛搜罗名刻精本,散尽千金为藏书;张石铭家族一门三代就出了四位全国著名的收藏家——藏书家张石铭、张芹伯,古钱币收藏家张叔驯,书画收藏和鉴定家张葱玉。 艺术的累积推动载体的发展,藏书楼作为守护和见证者之一,承担起了这份历史责任。刘桐的“眠琴山馆”、蒋汝藻的“密韵楼”、张石铭的“六宜阁”等私家藏书楼不一而足,所藏古籍版本名满江浙,蜚声海内外,但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只有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刘镛长孙刘承干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 书楼为一座回廊式两层砖木楼房,上下共计52 间,分有“嘉业堂”、“宋四史斋”、“诗萃室”、“希古楼”、“黎光阁”等多间藏书所。藏书楼鼎盛时期书籍达五十几万卷,以宋椠元刻、镐抄本及地方志之多为其特色,且收有多部海内外孤本,宋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堪称镇楼之宝。 运河故道 水乡桥影 南浔古镇,历来就是“无桥路难行”的水乡泽国,民间早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之说。据清道光、同治和民国三本镇志记载分别有74 座、107 座、195 座桥。水与桥相伴相随,相形益彰,每一座桥都有诗和画的题材,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若徜佯在这些古桥上,便会踏出许多历史的故事和文化的韵味。 南浔古镇的众多古桥中,要数这三座石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最具代表性了。 通津桥如长虹卧波横跨古运河,蔚为壮观,为南浔丝商们当年贩丝船运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通津桥畔的丝行埭是南浔著名的“辑里湖丝”集散中心,清代学者曹仁虎在《溥溪竹枝词》描述的“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就是对当时通津桥头、丝行埭一带的“丝市”盛况的真实写照。 与通津桥遥遥相望的便是处于頔塘故道东栅、被人称为“姐妹桥”的洪济桥。此桥与通津桥一样具有丝船通航的功能,因此砌置方式和体量大小相似。每每月光皎洁,一轮明月倒映在默然伫立的“姐妹”双桥下,恍惚中,便尤如到了五月对望的仙境,令人痴迷、陶醉。 从洪济桥下来沿河西行左拐,小巧玲珑、结构精美的广惠桥尽显眼前。广惠桥横跨古镇南市河,因桥东堍的广惠宫而得名,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有桥堍的一对青石狮子,造型古朴,憨态可掬,据说是青田石雕匠一家祖孙三代,历时三年雕凿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