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鼓楼,实为钟楼,到底为什么合二为一,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知晓。鼓楼的大钟直径1.4米,高2.3米,重约1500公斤,被誉为天津的"钟王"。此钟用铁铸成,铸工精细,造型古朴。如今经过复制的的大钟高悬在鼓楼顶层,游人只需花极少的费用便可撞钟,钟声沉闷而悠远,有一种要穿越了的感觉。 从北京出发不过半个小时,天津已在眼前。天津,有人说是天子津渡之意,不论它来历如何,也不管它曾经有过怎样的历史,但看这飘飘洒洒的雪,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正如陶潜所言“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出了天津站,如果打车去鼓楼,或许还能跟司机唠唠嗑儿,听他们用地道的天津话讲述着天津的变迁,讲述着街边一闪而过的欧式建筑的历史,讲述着天津的白领们上下班堵车的经历,讲述着天津的道路与北京有何样的不同,天津的河流,天津的桥梁,天津各种叫“门”的地方,鼓楼,古文化街,五大道,意式风情街……总之是数不胜数了。 也许是只顾听的士司机白豁得(海阔天空地侃大山)入了迷,也许是俗语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也许是天津真的比北京暖和些,如果说这暖暖的雪可以让人感觉不到隆冬的寒意,那还算不上有什么奇特。无论是屈原“朝发轫于天津兮”这一昂扬的诗句,还是《隋书·天文志》里的“尾亦为九子箕,亦曰天津”;也无论是《金史·河渠志》中记载的“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闸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隶督水监”,还是永乐大帝 “筑城浚池,赐名天津”。天津的名称,总是蕴含着一种诗意的美和皇家的高贵气质。 在与当地人边吃边聊中品尝天津的美食,或许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吧。一碟混搭的小菜,几个精致的家常菜,再加上爽口的萝卜汤,亲切自然,不必把酒言欢道津门,但使举杯笑谈论古今。 尝过了天津的美食,总还要亲自登上鼓楼俯瞰一下天津城才不枉此行。说起鼓楼,它的历史可悠久着呢。 公元1404年,明永乐大帝赐名“天津”并在此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1500公斤,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闭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清末诗人周楚良有“ 本是钟楼号鼓楼,晨昏两度代更筹。声敲一百单零八,迟速锅腰有准头”的诗句。 诗中的“锅腰”是指守鼓楼的一位驼背老人(俗称驼背为“ 锅腰”),他每日早晚两次敲钟,每次各敲5 4 响,作为城门晨昏启闭的信号。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幅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雪中的鼓楼,在四周低矮有致的房屋拱卫之下愈显其高大雄伟,远处隐约可见的高楼大厦似乎也在精心守护着这块天津的发源地。鼓楼“定南”门和“拱北”门外为清一色的明清古建筑,青砖瓦房,碧瓦丹楹,雕梁画栋,商铺林立,是一道天津传统文化韵味十足的风景线,尤其是商铺仿古牌匾和吊旗,在雪花掩映下愈发古色古香了。 倘若登上城楼,还能看到四周若隐若现的天津全景,白雾中的天津城,古建筑的沧桑和现代建筑的时尚感交织在一起,糅合着,不正是一种奇特的美吗?闭上眼睛想象着,若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或许能看到远处的三会海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