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方数公里处,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祭天神庙。它的面积是故宫的四倍,是明、清两代帝王在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冬至日拜祭皇天上帝的地方。这就是来北京不得不到的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原名“天地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也被称为“ 天下第一坛”。关于天坛,有一种说法:皇帝自称天子,是接受上天恩泽最多的人,因此跟上天“对话”是皇帝不可推卸的责任。祭祀活动,即为皇帝与天对话的方式,天坛就是为了这种“对话”专门兴建的场所。 天坛的主体建筑以深蓝色琉璃瓦为顶,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皇帝也要将黄袍换成蓝袍,以示对上天的敬畏。天堂整个建筑布局呈现“回”字形,作为天坛主轴线的丹陛桥连结着内坛和外坛,宽阔的丹陛桥两端就是主要的建筑物了。最北边的坛墙呈半圆形,象征“天”;最南边的坛墙呈方形,象征“地”。北高南低,北圆南方,既表示天高地低, 也有着“ 天圆地方” 的意思。身处其中,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代建筑设计师精妙的设计手法和建筑艺术的高超。 天地合祭——祈年殿从北门进入,穿过北天门,走过松柏荫路,在路的尽头,就是巍峨的祈年殿。 明代,天坛初建之时不仅仅用来祭天,还用来祭地,祭祀的位置就是今日祈年殿所在的祈坛谷。祈年殿可以说是建筑中的世界极品。不论从何种角度,从何种方位审视它的形体,观察它的色彩,端详它的线条,都能获得一种完美到极致的视觉享受。 踏上汉白玉围栏,越过精致的云龙雕柱,就是传统的镏金殿顶。大殿的结构很特殊,用数量讲究的木枋、木柱、木桷来相互衔接支撑。恢弘的大殿由团阶围拱而成,造就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祀殿堂。虔诚的中外游客进进出出时,定会被天坛的威严和奢华震慑住了吧? 露祭之处——圜丘坛一条长而笔直的道路, 通往与天对话的圜丘坛。圜丘坛是一座很大的圆坛,是最被公众所熟知的天坛主建筑,以三层白石砌成。由于是祭天所用,而天凌空,因此圜丘坛上不建房屋,这称之为“露祭”。 在圜丘坛上来回漫步,细数围绕天心石呈扇形铺展的石板。 第一圈是九块, 第二圈是十八块,第三圈是二十七块,均以九的倍数往外递增。下面台阶上的石板和四周的栏板亦是如此。 “天坛走一走,到处都是九”,果真印证了古人对“九”这个纯阳数字的执着。如此庞大的建筑群,要考虑到所有的细节,需要怎样的一种耐心、智慧和精密的心思! 天坛传说——益母草在天坛里漫步,发现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着一些小幼苗。好奇地蹲下来看,经工作人员解释,方知道这就是“益母草”。 为什么天坛里会有这么多益母草呢?我被告知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在天坛还没兴建以前,这里是一片黄土地, 住着很多庄稼户。其中有一个生病的母亲和十六岁的女儿。女儿为了给母亲治病,翻山越岭去寻药。经一位白胡子爷爷指点,来到了传说中的“地上天”。那里的仙女给了她一袋灵药,让她回家熬成膏子给母亲服用,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随后,姑娘把口袋里的灵药种子,洒遍附近的土地,没多久就长出了很多灵草。灵草要叫什么名字呢?大伙说:“这是为你母亲找来的灵药,就管它叫益母草吧。”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皇帝看中了这块长着益母草的土地,盖了一座天坛。益母草也就在天坛里, 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了。 庄严大气、气势磅礴的天坛,通过自己的建筑语言,强调着它独有的神圣和伟大。站在这里,似乎可以感受得到帝王祈福时的真挚与谦卑。寸步之间,厚重而博大的文化传承尽显其中。除了赞叹,也只剩下深深的敬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