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拥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上天、祈祷五谷丰登的重要场所,占地面积2.7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紫禁城的规模。天坛是传统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理解的表现形式,以独有的东方建筑语言将中国古代对于哲学、史学、美学、数学等进行了诠释与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中华名坛 薪火相传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之后,将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在兴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在正阳门之南兴建京坛庙,建成之后命名为天地坛,以此来取代朱元璋在南京所建大祀殿的功能。自此之后,一直到嘉靖初年,每逢遇到新皇登基、大婚、皇子诞生、自然灾害、外敌入侵、地方反叛等重大事件,皇帝都会亲自或神库、宰生亭组成的圜丘初具规模,当年冬至,嘉靖皇帝率领文武群臣在这里进行了祭天大典,自此之后,冬至祭天也成为了一项传统而保存下来。嘉靖十三年。嘉靖皇帝下旨昭告天下“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天坛由此得名。 九五之尊的祭祀之所1957 年,天坛被列为北京市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1961 年,又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天坛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座建筑而存在,而是其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天的认识和愿望、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巧妙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席尔瓦在游览了天坛之后感慨说,“我被出色和令人惊讶的木结构建筑以者是委派钦差来大祀殿祭告天地,或祈求得到保佑,或表达上天厚爱。据史料记载,此间共举行了102次大型祭祀活动。 从明成祖永乐皇帝一直到明武宗正德,都实行的是天地合祭制度。明世宗嘉靖皇帝即为之后,就决定实行天地分祭。嘉靖九年五月,皇帝下令建圜丘于南郊,建方丘于北郊,建朝日坛于东郊,建夕月坛于西郊。半年之后,由祭坛、神版殿、神厨、及其内在的精神和气质深深打动。”“天坛除了精巧的建筑结构、完美的建筑艺术,其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宗教气氛更让人惊讶”。世界遗产中心的评估报告也对天坛给予了无尽的赞美之词“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于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0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