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天安门城楼 1940年的天安门和华表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正中,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建,由于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起名承天门,其规模比现在小。清顺治八年(1651 年)改建后定名天安门,城楼整体建筑面阔为九开间,进深为五开间,重檐六排柱子,前后带廊,歇山屋顶。天安门以南是大清门(明时称大明门、民国时称中华门),天安门、大清门之间为“T”字形广场。大清门内东西两侧为千步廊,广场两侧的宫墙外,集中布置有中央各行政机构,东侧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鸿胪寺、钦天监等,西侧有五军都督府、太常寺及锦衣卫等。天安门城楼曾多次进行修缮和改造。 1949年以后的天安门 1956年拍摄的天安门及没有拓宽前的东西长安街 今天的天安门,以雄伟的姿态迎接着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1644 年,承天门毁于战火,第二年,清朝顺治帝发布命令,重新修建承天门,6 年后竣工,改称天安门。1969 年, 天安门城楼重建,次年4月7日全部竣工。如今的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了中国人向往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