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胡同是出了名的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还是这俗话形容得贴切。除了七千多条有名儿和没名儿的胡同,北京的胡同还以千奇百怪的名称闻名遐迩,羊肉胡同、砖塔胡同、黑芝麻胡同、大栅栏街、炒豆胡同、烟袋斜街、帽儿胡同、丰富胡同、钱市胡同……似乎每一个名字都有点儿来头,有些可以望文生义,有些则相反。胡同的命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以形象标志来命名的有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宽街等,以北京的土语命名的有罗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等,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的有按院胡同、府学胡同、贡院胡同、兵马司等,以手工业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有砂锅刘胡同(今大沙果胡同)、王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骟马张胡同(今栓马胡同)等。 在北京胡同比较集中的景山地区,有一条以其功能命名的胡同——钱粮胡同。 从雍和宫乘坐公共汽车不过3站的路程便可到达钱粮胡同,其位于东城区的西北部,近邻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王府井、德胜门等地。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南与轿子胡同、人民市场西巷、钱粮南巷、钱粮西巷相通,北与钱粮北巷相通。 清代宝泉局 钱粮胡同比较适合悠闲漫游,相比之游人如织的南锣鼓巷、什刹海等,这里实在是一个能给你尽享北京宁静清幽的好地方。虽然这条胡同只有五百多米长、七米多宽,但仅仅从其名字就可看出,这里不是一般的地儿——它可是古人领工资的地方。 明朝的时候,钱粮胡同属于仁寿坊,是当时的铸币厂。因为当时的钱局设在这里,便称之为钱堂胡同。到了清朝,户部管理财政,其下属的宝泉局专门负责铸钱。宝泉局有四个厂,分别是位于东四四条的东厂,在北锣鼓巷千佛寺街的西厂,北厂在北新桥三条,南厂就在钱粮胡同。当时这里的铸钱以发放薪饷为主,而清代的薪饷又叫钱粮,所以就把南厂所在地称为钱粮胡同。 原来古人领工资都在这里,跟我们现在领工资的方式相比可是逊色多了。不知那些离这儿比较远的“公务员”们是如何把柴米油盐——薪水领回家的,如果他们知道当代人可以通过银行转账代发工资岂不羡煞? 十九号院 据说,民国的时候,钱粮胡同是内城官医院。帛公府就在这里,帛公是怡贤亲王次子宁良郡王的后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二弟穆尔哈奇的第九子辅国公祜世塔的后裔耆英曾居住在这里。他历任兵部侍郎、理藩院、礼部、工部、吏部、户部尚书、八旗都统、九门提督,有“历五部之权衡,掌九门之莞钥”的盛誉,这也是钱粮胡同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看来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听人说还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也住过此地,一个是明朝有名的海瑞,一个便是被袁世凯软禁的章太炎。 在胡同里的19号院,就是章太炎当年住过的老宅。老宅的大门依然古朴,只是里面偌大的庭院如今已住满了几十户人家,有住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学老教授,有北漂族租住的房间,还有退休的老职工,甚至还有老外。他们成立了自管会,还选出了庭院的院长——一个极其朴实乐于奉献的退休教师,大家都尊敬地称呼他“老师”。他也很自豪地向记者说:“我是这个院里唯一一个被称为‘老师’的人。”已经年逾古稀的老师精神矍铄,很健谈,退休之前教英语、俄语,还有日语等。爱好又很广泛,体音美无所不包,每天坚持在院子里慢跑,听音乐,练书法。老师还懂木工,家里的门窗、衣柜、书桌,甚至灶台都是他做的,邻里家的事情也是如此,整个19号院在他的带领下被评为“文明示范楼门庭院”,从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老师还拿出了自己历年来用各种字体书写的古诗文给记者看,他还带记者参观章太炎曾经住过的房间。 据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笼络章太炎,授予他“东三省筹边使”的头衔,可是没过多久,章太炎便借故辞职了,这令老袁心里很不爽。不管老袁怎么想,章太炎在1914年回北京后,住进了钱粮胡同,但他身边的“服役之人”,都是袁世凯派来的暗探,他们不听章太炎的吩咐便将来客拒之门外。为了对付这帮人,章太炎制定了《约仆规则》,规定这些“服役之人”每日必须向他请安,见了面要垂手鹄立,自称奴仆,对来客不得擅自拦阻。为了抗议袁世凯的幽禁,章太炎还宣布绝食。袁世凯称帝后,章太炎以七尺宣纸书“速死”二字悬于壁上,以示与袁不共戴天。 章太炎曾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回北京后便在钱粮胡同的居所继续开办,学员有一百多人,他们大部分是北京各大学的教员。而袁世凯却雇用一些人组织了“孔教会”,以“孔礼”为“国教”,为其称帝制造舆论。章太炎很气愤地在 “章氏国学讲习会”的门外贴出告示,言明“凡参加‘孔教会’者, 不得入内听讲”。 鲁迅先生曾四次到钱粮胡同看望章太炎。章太炎在此住了大约两年,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之后,才恢复自由。 新景旧貌两相望 现在的钱粮胡同以居民住宅为主,包括钱粮北巷、钱粮西巷和钱粮南巷,它们在1947年分别被称为北花园、西花园、南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其地处钱粮胡同北侧、西侧、南侧而改为现在的名称。 钱粮胡同西接大佛寺东街、美术馆东街、王府井大街,东临东四大街。向南不过百余米就是著名的隆福寺街了。初来北京的人一般都会认为这里是烧香拜佛的地方,然而这座当年和新街口的护国寺并称京城两大古刹的寺院早已被拆除,只有东、南两处的牌坊还保留着。想必是由于当年的香火比较旺盛吧,来此礼佛聚集的人特别多,于是就形成了大型的市场,应该跟现在的雍和宫很相象了,当年的隆福寺庙会被称为老北京四大庙会之一。虽然当时的寺院已经消失无踪,但如今的热闹繁华却依然如故。这儿汇集了各色老北京的小吃,豌豆黄、面茶、驴打滚、炸糕、豆汁儿、糖火烧、糖耳朵等,应有尽有。还有颇具特色的“锅烧羊肉”、“菊花羊头”、“香酥羊肉”以及“烧肚板”、“灶条汤”等,倘若像老北京那样吃着羊肉,配碗酸梅汤,那真叫一个“倍儿棒”啊。 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来一碗老北京的卤煮,热腾腾的京味儿扑鼻而来,老北京的厚重和质感不言而喻。 钱粮胡同虽小,却有着轰轰烈烈的历史。品尝过隆福寺的小吃之后,还可以到北京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去遛弯儿;或者沿五四大街向西到中国美术馆陶冶一下艺术情操;甚或是去京城的核心之地——故宫博物院,也是极其方便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