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是货真价实的老北京民俗玩偶,它一度是当地中秋节的主角和人们童年回忆中美好的片段,后来又变成稀罕玩意儿。现在即使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它也很难说一定有详细的了解。 兔儿爷的原型是月宫中捣药的玉兔。据说有一年,北京城忽然闹瘟疫,家家受难,百药无效。嫦娥在月宫见此情景,就派玉兔到人间救难。玉兔来到人间救治了不少病人,但它不要别的东西,只要衣服。它的装束也不停地变化,时男时女;连职业也跟着变,从卖油的到算命的,都有可能是它。这期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它还弄来了花样百出的坐骑,从马、鹿到狮子、老虎。总之它走遍北京城内外,消除了瘟疫才回到月宫。 于是,北京人就用泥塑玉兔的形象来纪念它,每到中秋,家家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谢它带给人间的福祉,并且称玉兔为“兔儿爷”、“兔奶奶”。 现存最早的兔儿爷记载出现在清代大才子纪晓岚的高祖、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中:“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那之后,人们对它多有记录。最详细的描写出现在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中:“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称的彩色……” 当时的兔儿爷流行到打破了阶层限制。无论尺寸大小、价格高低,它们最基本的特征都是兔面人身。除了有一种光绪年间的标准造型(金甲红袍、端坐于莲塘之上),还存在各种变体。有的是不同脸谱和装扮的戏曲版兔儿爷,也有大量的其他职业造型。也许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在兔儿爷这里找到一种对自我身份与形象的认同。 除了相对静态的兔儿爷,还有一种呱嗒嘴兔儿爷,它是能局部活动的。这种局部活动的方式大约流传到更远的地方,在济南出现了摇头晃脑版兔儿爷。一根弹簧放置在连接它脑袋和身体的地方,给它带来了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