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北京的特产——北京酥糖,可谓是闻名全国,它以“酥、脆、香、甜”的口感和美观的外型,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眼球。然而这一块块小小的酥糖,却隐含着历史的传承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国历朝历代,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酥糖产品,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北京酥糖,属于宫廷食品的一种,后流入民间。解放前,北京有生产糖果的小作坊,用铜模子刻成人形,用来压制出酥糖块,一块块形似小孩的酥糖块,取名“小孩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天,有位老师傅在生产小孩酥的操作台前发愣,他在想什么? 他在想:小孩酥是白色糖皮,太素,而且表面粗糙,不够光亮,不好看,能不能做成花的改变一下酥糖的面貌呢? 于是,他就走到操作台前,亲自动手,利用糖的拉白特性,分块操作,反复拉叠,使酥糖表面出现了道道褐色花纹,糖皮表面也更为光亮,极其美观,明显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当时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众口七嘴八舌议论说,不能再叫“小孩酥”了。 由于它褐白相间,花道均匀,形似虾段,就叫“虾酥”吧,在包装设计时,又加了个“红”字,这样,“红虾酥”就成了北京酥糖的代表品种,广受欢迎,也成了当时享誉海外的出口品种,至今仍畅销全国。还先后获得了当年国家产品质量奖的最高荣誉——国家质量银质奖和金质奖,成为中国三大名糖之一(上海奶糖、北京酥糖,广州水果糖)。 而在酥糖的品牌中,马大姐牌北京酥糖,集“酥、脆、香、甜”于一身,它馅心酥香,糖皮薄脆,花道均匀,外形美观,广受欢迎,它配料精良,甜度偏低,食后不粘牙,不留碴,老少皆宜。 到底它有多甜蜜呢,下面谨以两则求食“马大姐”酥糖的真实事例供大家分享。 老陈在北京工作多年,要回江苏老家看望九十多岁的舅舅,江苏经济发达,商品琳琅满目,食品更是丰富多彩,不知带点什么回去孝敬舅舅,就电话征求表妹的意见,没想到表妹说:吃的、穿的、用的,家里都不缺,老人倒是惦记着北京的酥糖。因为前段时间邻居到北京旅游,带回北京马大姐牌的红虾酥送给老人,老人吃后觉得香酥适口,满口留香,不太甜,又不粘牙,就多次念叨要买北京酥糖吃,家乡又买不到,你带点酥糖就行了。于是,老陈就精心选购了几种“马大姐”牌酥糖带了回去,舅舅的脸上绽放出心满意足的笑容,连舅舅的重孙子也一手拿两块,不肯放手,一家其乐融融。 北京小伙小赵,国庆节结婚要买喜糖,选来选去,总觉得一般糖果不符合心意。同女方多次商量,女方的爷爷提出还是买“马大姐”的酥糖吧。他说酥糖好吃,又香又甜,老人吃不粘牙,小孩吃,不刺激嗓子,嚼着吃,还不影响说话,品种又多,好搭配,又实惠。大家都同意,小赵就专程到康贝尔食品公司的门市部选购了七八种酥糖,再加一些其它品种的糖果,混掺成杂拌,装上喜糖袋,婚礼上获得了宾客的一致好评。 侧记:“马大姐”商标的由来 “马大姐”作为北京康贝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商品商标,是由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马桂敏的姓氏而来的。公司成立初期,一直以“京源”作为企业的商品标识,那为什么又注册“马大姐”作为企业商标呢?这里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总经理马桂敏始终恪守“业精于勤”的人生理念。她与客户沟通交流,总是那么诚恳、爽快,给人亲切和安全感。她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因此在行业内,不论男女老幼都习惯地尊称她为“马大姐”。 有一次马桂敏去长沙开会,国内糖果巨头齐聚一堂,同行老总们半开玩笑地对马大姐说:“您的产品叫“京源”,还不如叫‘马大姐’知名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京后,马总和公司业务人员说起此事,大家一致认为在市场上提到“马大姐”比“京源”的知名度要高得多。通过论证马桂敏觉得将“马大姐”作为商标的确不错,文字简练,易于拼读、辨认和记忆,还朗朗上口,而且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大姐”一词给人一种安全可靠、亲切甜蜜的家的感觉,与“马大姐”糖果要传达的亲切、温馨、甜蜜的产品内涵相通,对消费者而言极具亲和力,既与公司的产品定位相吻合,也符合品牌命名的本源。 于是,1998年公司将“马大姐”作为公司商品商标申请注册。 2000年“马大姐”商标注册成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马大姐”这一品牌及其产品已深入人心,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证明了公众对“马大姐”品牌的广泛认知和充分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