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定。广西马山县扶贫造价事件再一次敲响了基层扶贫的警钟,扶贫对象所具备条件不清、帮扶措施不具体、管理缺失等问题存在多数扶贫事业中,如何有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制定具体有效帮扶措施、怎样对贫困户实施有效管理,成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句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打好扶贫工作基础,才能顺利有效实施扶贫方案,切实为贫困户谋发展、促生产、得成效、增收入。 偏远山区的扶贫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一是道路条件较差、遭遇地质灾害较多,而是距离集镇较远,农副产品运输困难;其次,偏远山区多以高山为主,种养殖业受限制较大,一是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二是山区土质薄弱,较为贫瘠,经济林、作物等成长缓慢,产品质量不高;再次,多数农民思想较为落后,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生活积极性虽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发家致富的具体措施;最后,部分家庭因子女就学、患重大疾病而致贫。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着重考虑: 一、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学校针对贫困户子女就学的补助措施较为到位,但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帮扶长效机制值得思考,不要让更多的孩子因为有机会进入更高一级学习而因为贫困放弃学业,不能让贫困恶性循环,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关于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的政策帮扶较多,政府投入力度大,取得成效好,在此不过多赘述。 二、转变思想。思想上的落后远比行动上的落后可怕,中国从一个任人宰割的局面演变成今天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有其根本原因的,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思想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的局面、摘掉贫困的帽子。为此,作为农民自身来说,不能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以贫困帽子为荣,要在思想上首先脱贫,新思路、新方法可以及时主动与相关领导进行汇报,形成较为全面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提供资金技术支持。针对偏远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根据各地不同产业需要,开展不同农作物生产活动,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农民需求提供必要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支持,资金、技术、种苗等。定期开展培训,讲解病虫害防治、土地增肥、水土保持等相关知识。 四、偏远山区的交通不便问题是以前存在并且会一直存在的。受制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是不能够在短时间能解决的。就农村而言,目前所有村道建设比较到位,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部分村地处偏远,其出行来去时间较长,受客观因素影响,是暂且不能够解决之问题。 精准扶贫,如何精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都在积极研讨。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一定实质性的成效。与此同时,在党委政府大方向大政策的引领下,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在享受国家关怀的同时,各村干部应该紧密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带领各村发现自身优势、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发展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攀比、不浮夸、不盲从,切实做好偏远地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