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周围形形色色的婆媳关系,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婆媳矛盾是家庭中最易产生而又最不好调和的关系。 婆媳关系于建立初始就注定要在狭隘的围城中固步自封,各守领地,难以突围。婆媳关系总徘徊在亲近与亲和之间,难以跨过亲昵与亲密的门槛。婆媳之间就像一首歌中所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婆媳关系总有那么一点点儿隔膜,一点点儿淡漠,一点点儿间隙,一点点儿防备,甚或还有那一点点儿无法言说的微妙。 媳似船,婆似海。你再怎么识水性,遇上暗瞧,也呛你几口水,让你知道泪比海更咸。 我们必须承认,婆媳不是母女,少了一份血脉相连,也便少了一份彼此容忍及矛盾发生后的互相体谅;多了一份天性中地位的对立,许多在常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小事与言语,也便往往会激化成不可挽回的矛盾。只要有了芥蒂,就很难互相谅解,即便表面上平静,其实也是各自较着一股劲儿。 为何不可调和?其关键原因就在于不相融、又不理解。说实话,理解万岁,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把问题看淡一些,矛盾不是不能化解的。但“理解”二字,对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个女人来说,是何等的艰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差异,比如性格、脾气、生活方式,还有言谈举止,稍有不同就会产生分歧,而这种分歧对对方都是一种原则性的坚持。不相融,又不包容,所以矛盾必然激化,结果演变成火药味十足的婆媳大战。 而在这场大战中,受夹板气的是男人,如果男人平衡不好他身边的这两个女人,那么就注定了这个家庭的失败。 但是,这个男人并非起决定性作用。婆媳关系的好坏,仍在于两个水火不相融的女人。一个女人一台戏,两个女人的戏就没完没了了。 不晓得西方社会中的婆媳关系是怎样的,但在中国社会里,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个难题。“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旧时的写照。婆婆与儿媳之间是不平等的一种关系,媳妇必须无条件地听命于婆婆,并造成一种连续性的恶性循坏,由此导致中国女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备受压抑与折磨,当然这要归结于根深蒂固的孔孟之道。而今天就大不一样了,女性翻身解放了,受难于婆婆的旧有观念及传统模式消亡了,所以今天的儿媳不再屈从于婆婆的“规矩”,变成了独立、个性、自由的女性。而令人疑惑、令人难解的是几千年了婆媳间还是缺乏一套处理好彼此关系的“婆媳宝典”. 在一个家庭中,两个毫不相干的两个女人在一起生活,更多的是因差异而产生的不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对于今天独立的女性而言,我有什么样的个性,别人无法改变;我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是我自己的事情,任何人干涉都是不尊重。所以,在水火不融的环境里,谁也不会服谁,谁也不会妥协,于是矛盾升级。似乎一切又在冒烟,又在着火…… 其实,这是一种自私、一种自我的表现。社会是一个集体,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小集体,在集体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无疑是自私的,你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何以融入?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包容。 为什么不能对对方多一些理解呢?或许,站着说话不腰疼,单一的理解也是无用的,只有双方能出一些让步或者妥协方能和平相处。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 生活中那么多琐事,如果真计较起来,确实是没完没了,你累我累大家累,弄得个筋疲力尽,对谁都没有任何好处。 当然,理解是双方的事。包容是一种胸怀,一种做人的态度。对于婆媳双方而言,互相包容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有包容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不必放在心上,淡然一笑,泰然处之,还哪来那么多矛盾呢?即一旦因一点小事“开战”,日后往往有事便吵。吵来吵去还不得在一锅里吃饭,一屋檐下生活,硬是要分出个你我高低来那只有散伙。 如果你不能做到理解和包容,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也不是不能解决矛盾。 从伦理上说,婆媳二人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也可以说没有来自骨子里的那种亲情。换句话说,婆婆永远不可能把儿媳当女儿一样看待,儿媳也永远不可能把婆婆当亲妈一样看待。这种观点或许很多人都会认同。既然明白这个事实,就更不用那么较劲,不用处心积虑地去“应付”对方,还不如抱着“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谁也不用给谁脸色,谁也不得罪谁,和和气气相处罢了,对不顺心的事情一笑了之,就当根本没有这回事。其实冷静想想,这何尝不是婆媳关系的调和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