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记者 郝伟 郭艳红】“徐州要修地铁了!”这个话题在江苏省徐州市已经吵嚷了好几年了,甚至在正式的规划出台之前,各种信息已经满天飞,还有好事者将整个地铁所经地点都画了出来。 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徐州白云大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白云大厦)是当地知名的国企,该企业曾经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辉煌一时。然而,面临拆迁征用的时候,白云大厦的干部职工和一些股东们立即陷入了不安。原因在于,白云大厦被纳入徐州市地铁工程一号线拆迁范围,面临整体拆迁。职工们最想知道的是:白云大厦没了,去哪儿上班?一些股东们则还要担心他们投入的股份能否收回。 据了解,2015年8月18日,白云大厦向徐州市商务局递交了一份“合州集团(化名)与市商务局合作解决白云大厦拆迁安置等相关问题的设想”,似乎回答了职工们的问题,但却并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 据调查,至2015年9月底,白云大厦有在职职工644人,按照《劳动合同法》之规定,需支付经济补偿金3000万元,为顺利实施拆迁,按照职工要求,拟支付后续生活补助再就业补贴费6500万元。 据悉,徐州市商务局与该市鼓楼区政府达成补偿协议,采取部分货币加部分实物的办法对白云大厦资产拆除进行补偿安置。根据该市商务局意见,置换房产需附加白云大厦职工进行安置的条款,由白云大厦拿出6500万元资金,对职工后续生活及再就业进行补贴,使其解除劳动合同。 白云大厦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安置办法,其中包括支付政策内经济补偿金3000万元,支付政策外后续生活补助及再就业补贴6500万元。为此,白云大厦建议市商务局,由白云大厦从置换的房产收入中拿出6500万元,交付徐州市商务局,由商务局负责完成白云大厦职工后续生活补助或再就业补贴,包括白云大厦的全体干部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自谋职业。 在白云大厦的改制重组建议中,最大程度上给重组后的民营公司争取了最优惠的政策。按照白云大厦的建议,其要求市商务局保留“白云”品牌,允许其改制后继续以“白云”之名继续经营,以便白云大厦彻底改制、顺利重组等。 根据这份“设想”,其中已经包含白云大厦与合州集团将产生合作的信息。而事实上,根据白云大厦广大干部职工掌握的信息显示,一直以来,一直有一家企业最早参与洽谈白云大厦的改制重组和产业置换业务。这家企业为徐州松州公司(化名)。 “松州公司与合州集团给出的政策完全不同。”白云一位职工告诉记者:“前面6500万元以及补偿款等款项都没有不同!”该职工拿出的一份补偿政策对照表显示,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松州公司给出的意见是从白云大厦合作后,再从销售房款中拿出6000万元用于新白云的资产增资,开办白云连锁超市,全力确保白云职工全员劳动就业岗位供给,并以此资金担保职工补偿及福利等,并同意该资金由市商务局、职工代表、松州公司三方监管使用。” “合州集团对我们的安置几乎没有任何说明,除了一样的补偿,最让我们伤心的就是全员解除劳动合同,我们是国企职工,有些还是股东,甚至大半辈子都献给了白云大厦,现在拆迁了,要我们跟企业完全解除劳动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很难受。”白云大厦一陈姓员工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真正让职工们感到不忿的还不止这些。松州公司提出的意见更人性化一些,比如,松州公司提出建立商务酒店、白云连锁超市以及养老中心等,妥善安置白云职工就近就业。同时,全员接收、续签劳动合同,全员依法缴纳社保金,对于五年内退休员工的补偿,松州公司的政策是一律给予5年补贴,按照每月1349元的标准补贴,对于五年内不愿上岗员工的安置方面,每月558元的生活补贴和缴纳社保金。然而,这些条件,合州集团却没有做到。 “两个公司合作方案,谁对职工有利?然而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白云大厦和市商务局却力推与和州集团的合作。”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十分气愤。 为了安抚员工,白云大厦的领导层牵头当地十几家企业召开了“白云大厦职工再就业专场招聘会”,而原本对招聘会寄予很大希望的职工们又一次失望了。 用人单位所要招聘的职位,要么年龄偏小,要么专业要求严格,几乎没有白云大厦职工们能够成功应聘的。所谓的专场招聘,最终不了了之。 因此,白云大厦的职工们也看到了自谋职业的艰辛,以他们国企员工的身份,要想在人才市场中有一席之地,难上加难。得知松州公司的优厚安置条件之后,职工们对于松州公司提供的职工后续解决方案非常青睐。 “领导说,松州公司位置偏远,所以未能合作。”一名职工称。最终未能达成合作协议的具体原因不明,而职工们提供的一份徐州松州公司盖章的《〈合作意向协议〉补充说明》显示,松州公司提供的员工解决方案,确实非常优厚。除去一些具体补助和社保之外,松州公司最大的亮点在于,用新开企业的方式将白云大厦员工们的就业问题落实了。 “我是白云的一名老职工,无论哪家公司愿意与白云大厦合作,首先应考虑到谁出的条件高,谁对白云大厦发展更有利,谁更能维护股东、职工的权益,谁有能力把白云品牌延续下去,这是合作的基本原则”采访中,白云一员工告诉记者。“白云大厦并没有破产,仍然存在一定的资产,我们徐州修地铁,每一个市民都欢迎,拆迁征用白云营业大楼,白云职工全力支持,但绝不能因为迁移变更了营业地址而把我们职工赶向社会,白云大厦新的经营场所是存在的,让我们自谋出路,作为白云的股东、职工我们的确很无奈”。 徐州市商务局在给本报记者的书面回复中称“因城市建设需要,白云营业楼近期将被拆除,由于企业失去了经营场所,职工原签订的劳动合同已无法继续履行,白云大厦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已依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现有职工644人中,已有260名职工自愿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由于白云大厦负债严重,失去经营场所,短时期内无法恢复正常经营,解除合同的行为既是企业现状的要求,也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完全按照法律、法规依法、阳光操作的,由于企业职工人数多,诉求各不相同,难免存在部分职工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的现象,我们正在全力做好思想说服工作,力争全体职工都能愉快接受”。 两个合作方案,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有哪个方案利益最大化、更能体现大多数人的诉求和利益。在600多名职工面前,只有切实规划好这些职工们的未来,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更有效、更低成本的让这些员工重新就业,是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而不是简单的“解除合同”了之。 该事件后续,本报将持续予以关注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