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两起跟医患纠纷有关的事件同时引发关注:一是安徽某医生因不堪病人多次辱骂用电线勒死病人,二是四川省人民医院周晓辉自杀身亡,据说与医闹骚扰有关。近年来,医患纠纷已经多得令人麻木,但几乎没有好转的迹象。(4月2日《腾讯网》)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医学领域的“百家争鸣”,伴随而来的是城乡大小医院琳琅满地。既然如此,我们本应相信带给百姓的是方便周到、人性化的服务以及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的就医环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困扰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窘态没有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还在持续。在网上、在社会中新奇出现的“医托、医闹、黑心医生”等名词铺天盖地。那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还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医患矛盾之所以调和难度大,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患者对医疗成果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差别太大。首先,病人就医时,签订的一系列不公平霸王协议为医生的误诊和医院的慢作为赋予了“免死金牌”;其次,以药养医带来的医商勾结、重复检查以及“不送红包不尽心”等扭曲现象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再次,因法律缺陷导致的医疗事故索赔难,间接造成了医托、医闹横行,影响着医院的声誉和医生的心理。久而久之形成医患纠纷。 由此看来,改善医患关系重点在于“退让”,不能眼睛盯着利益、心中充满仇恨,要让法律和事实来评判真伪。纠纷面前没有赢家,只有相互退让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医患纠纷僵持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安徽和四川省医院的两期案件也证实了这一点。当然了,退让只是前提,约束才是关键。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刚性约束。一方面,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打破以往“以药养医”格局,让药价公开透明,规范和清理医院必要检查项目,消除患者顾虑;另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要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对不作为、慢作为、拿回扣、收红包等医疗乱象要严肃追究医院和相关人员责任,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实际上,在医患关系当中,“责任”二字重于泰山。心中有了责任,必然尽心尽力;医生用行动诠释医务责任,医院才能和谐,患者以退让践行社会责任,医患关系才能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