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游:走,未失落的文明(2)

时间:2015-11-10 10:15 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背包客 旅人 林子 点击:
石佛岭古道可谓京西众多条古道中较为精彩的一段。这里山势陡峭,风景优美,当年驼队马帮行走出的蹄窝清晰可见。夏天去时由于草木繁茂,古道残留的石块在山道上若隐若现,一步一景,一步一个惊叹。古道旁还留有当年低矮的石墙,站在墙边向远处望去,可以看到京

南线:茶香佛香飘散

京西古道的南线与妙峰山进香道交织在一起,也是古茶马道,这条路上留下了众多朝圣拜佛的印迹,也留下了那佝偻着的赶马人身影。从遗留的点滴印象中,我们仍能窥见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南线最先看的便是庞潭古道的第一站——“娼妓桥”,这里是到西峰寺(苛萝坨村)

来的人必看之景。相传,戒台寺每年四月庙会期间不仅聚集了各地的游僧、商人,连妓女们也来赶庙会,并聚集在戒台寺附近的秋坡。

历史记载了当时的场面“冠盖相望,结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瓯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但是,世人大多认为妓女不干净,寺院里的僧人们便不准她们从正门进入寺庙。她们只能选择从后门进入到寺院进香,来祈求菩萨保佑她们早日脱离苦难。据说,她们便是从马鞍山与石龙山之间的山沟里,也就是现在的苛萝坨村徒步上山,经秋坡村进入戒台寺的后门。那时门头沟的地下水充足,山沟里的水很大。为了方便上山,妓女们就集资在山沟里建了这座石桥。1917 年,这里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此桥的其中一孔被冲毁,如今只留残桥。人们把它稍加修葺,方便日常出行。

由西峰寺(苛萝坨村)向南,沿着文保牌西面的涵洞进去就是庞潭古道,一路南行,便能到戒台寺。而由此西行,则是通向潭柘寺的道路。

踏上庞潭古道,大约走半个小时就到了108 国道。穿过108 国道,顺着石佛村的路牌就进入石佛村,看到了另外一条古道——芦潭古道的文保牌和戒台寺的石牌坊,芦潭古道和庞潭古道都是进香的古道,运煤人走此道的相对比走中线、北线的要少一些,蹄窝也就比较少了。

过牌坊西行,游览戒台寺。

出戒台寺,绕过污水处理厂,便能到达后山非游览区,那里有两片古松林,几十棵一、二级保护的油松,高大苍劲,松林下就是戒台寺古塔林,位于上塔林内的主塔依旧完好,是一座高约15 米的八角九级密檐塔。

过了塔林可以继续向山上而行,到达了东马鞍山的顶峰,从山顶或古塔林向东下山,可参观石佛村的摩崖石刻。摩崖造像群雕刻在五十多米高的石崖上,从崖下直到山崖顶端,造型各异、神态安详。据史料记载,该造像群是两次雕凿完成的,从明代天顺年间开始雕凿,直至嘉靖八年完成,现存造像16 龛18 尊,另外在崖下还有两尊圆雕造像已经损毁了。这样的人工古迹着实令人击节赞叹。

石佛岭古道可谓京西众多条古道中较为精彩的一段。这里山势陡峭,风景优美,当年驼队马帮行走出的蹄窝清晰可见。夏天去时由于草木繁茂,古道残留的石块在山道上若隐若现,一步一景,一步一个惊叹。古道旁还留有当年低矮的石墙,站在墙边向远处望去,可以看到京沙铁路、永定河河道,山脚下是109 国道辅路,脚下踩着的是历经沧桑的京西古道,站在这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从古至今交通的发展进步。

倘若不沿着庞潭古道南行,而是直接西上,过东村、平原村,便到了潭柘寺,走潭王公路,便到达了京西古道三线的交汇处——王平口。

王平地区地处要冲,历经沧桑,自汉代开始遗存甚丰。其中纵横交错的王平古道,让人更能触摸到那历经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

王平口老村始建于明代。明代为宛平县王平口巡检司守卫,清代为绿营兵平罗营王平汛防地,设把总。城门东西向,山石砌筑,券洞已毁,券洞宽3.7 米,进深5.4 米。城门及城墙南北与山峰相连,明清时期此关城是扼守京西古道的重要关口。站在王平口关城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年古道尽现眼前,游者不由浮想联翩。

延长线:西行,路不停

北、中、南三线在王平口关城汇集,一路向西而去,直到大寒岭关城。

而后折向西北,便奔爨底下、斋堂一线而去。

我们从王平口继续一路向西而行。

西去路上,首先经过的便是清水涧的十里八桥。在从王平口到大寒岭的这段古道上,蜿蜒曲折穿行于清水涧及其两侧的支沟中散落着八座古石桥,连接十多里的古道,被称之为“十里八桥”。

玉成桥:位于沿柳沟北口。出王平口过口西村,经百岩子古道到达潘涧子沟,现存断桥。此桥曾在清乾隆年间重修,民国初年被洪水冲垮,再未修复。虽然路仍可以使用,但只能从沟底横穿而过了。

黑虎桥:位于木城涧沟北口。此桥在民国初年修建门板铁路时被埋在路基下面,现在看不到了。古桥原址旁的石壁上还保留着一组已剥落不完整的刻于清乾隆年间的三联摩崖修路碑。

金锁桥:又叫锁阳桥,原为木板桥,乾隆五十四年被洪水冲垮后,于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石砌拱桥,保存至今。民国十八年的大洪水只冲坏了它的桥栏护墙,现今依然存在。

桥东岩壁上有乾隆六十年的“重修桥路摩崖碑”一方。

福龙桥:位于北港沟南口(金锁桥西约三百米,沥青路北)。板桥村被北港沟分为东西板桥,古桥重修于清道光年间,规模是十里八桥中最大的。它跨立山谷之间,如同傲立镇山的将军,寒来暑往,任人们踏过它坚实的臂膀,尽职尽责造福一方。

鳌鱼桥:位于板桥村的村西头,鳌鱼沟南口(福龙桥西约一千二百米,沥青路北)。早年沟内流水不断,相传古时候一条鳌鱼在此成仙升天,雨夜闪电中落到潭柘寺化成石鱼。古桥有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叟,稳坐山中静观世间变迁。

黑牛桥:又名落阳桥。横跨黑牛沟南口( 鳌鱼桥西约八百米,沥青路北),沿沟内山路崎岖而上可到达黑牛寺,这里早已没了寺庙的踪影,早年有几户人家,现已全部搬出。

庄户小桥:从烈士墓园稍向西即是庄户村,村落建在清水涧南北两侧,古道从村中穿过,村北有一条小沟汇入清水涧,原有一座石桥,是清水涧“十里八桥”中最小的一座,故名庄户小桥,现桥为原址重建,沟以桥名,称小桥沟。

千胜桥:也称千军台老桥。桥在庄户村与千军台村交界曹家沟南口(沥青路南侧),桥身深埋河道里,修建自何时没有记载,古桥如卧,它完成了迎来送往的使命,现静卧于山谷间,静待有心人发现,唤醒它尘封的往事,说不尽古道沧桑。

走过千胜桥,从千军台向西过北台子上古道,此段古道十分险峻,保存上好。到达抓鬏山与大寒岭的垭口部位,在此咽喉处,有座雄伟的关城——大寒岭关城,现虽已残破但仍可窥见当年雄关漫道的风采。大寒岭因汉代曾与匈奴交界,古称大汉岭,后经历史变迁又因此处山高风大,冬季寒气袭人改名大寒岭。关城旁原有毗卢寺、文昌阁、窑神庙、茶棚还有古井一口,现寺庙已毁, 寺后参天的古松也荡然无存,过关城向西可达古村杨家峪,向东北登抓鬏山。

古道向西北而去,我们奔向斋堂。斋堂古镇是门头沟区拥有古村落最多的古镇。

黄岭西古村:拥有500 年历史的黄岭西古村位于斋堂镇西部,距镇中心有5 公里左右的路程,这里保留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这些民居建于沟涧两侧,与古桥相连,沿石路可一览村中小桥流水,古朴的村貌。灰瓦屋顶的三合院、四合院,精美的砖雕、石雕、石鼓、石礅,构成了一幅幅山村民居图画,充分显示出小村庄的安详、静谧,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黄岭西百余年来不仅保持着淳朴的民风,而且现在还保留着“山梆子”“蹦蹦戏”等戏种,也保存着大量的旧式传统生产工具,如锨、镐、锄、钯以及犁杖、种什、碌碡、磙子、砘子、荆耙等田间作业工具,充分再现了百年前的农家生活场景。

灵水举人村:灵水村位于斋堂镇东北部,形成于辽金时代,现在所能看到的民居多数为明清时期建筑。这里有四株奇树,八大商号,十七座古庙,二十四位举人,三十六盘石碾,七十二眼水井。现在灵水每年还会举行“秋粥节”,就是为了纪念最著名的举人刘茂恒当时在自家院里给穷人施粥的义举。

桑峪古村:桑峪村因三门三井三条河流汇村口而得名,古称三域村,后因历史变迁种桑养蚕改名桑峪村。桑峪是北京地区最早传入天主教的村落,这里曾有一座汉代三教寺后毁于战火,重建后改名广济寺药王庙,现在只有遗址尚存,庙旁有千年银杏和七星古槐。这里传唱着这样的民谣:桑峪古村落,亘古有人栖。文化底蕴深,天成祥福地。洞内度寒暑,兽皮遮在身。上溯何日始,十一万年人。

自然景色秀,居此乐无比。村后有古道,嘉靖年间留。御受黄马褂,并有龙头杖。战歌振山川,军威卷巨浪。唱歌带头人,当属雷振邦。

商号行千里,农桑益中农。七十二行就,村姑播麻忙。

过斋堂,继续向西,便能见爨底下,这被戏称为“京西古道上的布达拉宫”的村落,于深山峡谷中仍然展现着自己的风姿。

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线条清晰,紫石和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迴绕,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的村落似古城堡,又似山城。它既有北京城内四合院的风韵,又有山村小巷的风光。沿当地特产的紫石铺成的小路穿街走巷,一座座小院古朴典雅,它以两边的山石为墙,巧妙地利用地势,使院落布局紧凑而不拘谨,既不失大院的气魄,又显得小巧精致。爨底下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妙趣横生。金蟾望月、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窝、牛头山、九柏九十阵、京西古道遗址等景观美不胜收。更可贵的是墙上还保留着清朝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以及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步入其间,犹如走入历史长廊。

走出村庄时,已是午后。暖暖的阳光下,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村庄,仿佛都披上了一层金辉,我闭上眼,深深呼吸着自然的安宁,感受着安宁与静谧。

如今,现代化公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因为地处门头沟煤炭采空区,为了安全,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山里的一些村子便已全部搬迁。那些从前因古道的兴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随着古道的荒废而成为断壁残垣。

古道失去了路的功用,周围的一切也就被人们断然遗弃。

从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庙,从攻防战守到贸易往来,从古都兴建到民族文化交流,这一切,如果有什么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而连接在一起的,只有这些掩映于山中的古道。它作为一种文化,愈显珍奇,成为了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正所谓“野渡沐清风,山居洗心静;碑亭伴古道,远上雄关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关口

    作者:关美红

    如果一个孩子一遇到挫折除了束手无策就剩下抱怨,如果他从来没有思考过他的人生,如果他不懂得保护自己,无法与别人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