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古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政治核心统治的代名词。从1420年建成,到1911年清朝同治年间结束,491年间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执政、居住。紫禁城叠加着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多次重修扩建,仍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格局。 那些建筑重修的印痕和留存在宫中的各种物件,无不诉说着各个皇帝在此生活的印记,以及这里曾经上演的无数政权纷争、悲欢离合。 修建,一座雄伟宫殿的风云迭变:紫禁城的建城者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公元前1402 年,朱棣在南京夺权登基,改年号永乐。次年,一位礼部尚书提出建议,说北平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设为京都。朱棣痛快地答应了,于是设北平为当时继南京后的第二个京都,昭告天下,也昭示着一座伟大的宫殿由此诞生。 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使用了百万名工匠,负责石料、工艺和木匠,终于在1420 年修成紫禁城。《明实录》里记载:“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自此,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并影响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 此后的两百多年,紫禁城又经历了明代的14 位皇帝。 建筑,完美演绎封建礼制与阴阳学说:故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故宫城墙以内的面积达到72 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6.7 万平方米。其空间布局严格遵循了封建宗法礼制的统治理念,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 从空间布局上看,故宫强调中轴对称的方式,整个建筑群由北往南沿着一条中轴线展开。故宫在这条中轴线的中部,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外朝三殿和内廷三殿都座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余建筑则对称于其左右,大量建筑,以院落形式展开,每栋建筑之间有主有从、有正有配,表达了封建社会封建礼制的等级和秩序。 据1973 年故宫专家调查,故宫的院落一共有8704 间,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二者的界线在乾清门, 以南为前朝, 以北为内廷。前朝和内廷的建筑,无论风格和功用均不相同。太和殿与身后的中和殿、保和殿,构成前朝主体,被称为三大殿。 故宫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的建筑主体大多由木头构建而成,而这种木构方法从明代起,至今依然延续当年的工艺。到清代被概括为八大作:木作、瓦作、石作、故宫,阅尽辉煌悲欢 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裱糊作。 珍宝,体现中国文化艺术之美:在北京故宫,除了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也不能错过故宫博物馆珍藏的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达150 万件之多,其中古籍特藏有50 多万件,书画、器物等有百万件,80% 以上为清宫旧藏,其中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 就拿书画类藏品来说,其藏品有15 万件左右。 除卷轴画外, 还藏有版画、年画、明清大幅宫廷书画、清宫油画、玻璃画、屏风画、贴落等。东晋顾恺之的北宋摹本《歹女图》卷、《洛神赋图》和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 分别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名家人物画和山水画作品;西晋陆机《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名家书法, 王羲之《兰亭序》三种最佳唐摹本皆在北京故宫, 王询《伯远帖》是王氏家族唯一的传世真迹。18、19 世纪的“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清初的“金陵诸家”、“四僧”等许多流派的绘画和书法, 如今已是国之重宝。 从空间布局上看,故宫强调中轴对称的方式,整个建筑群由北往南沿着一条中轴线展开。 故宫在这条中轴线的中部,最重要的建筑外朝三殿和内廷三殿都座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余建筑对称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