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卢沟桥流转的四季色

时间:2015-10-27 10:54 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万松 点击:
卢沟桥坚实,坚实在它厚重的基石和沉甸甸的使命上。与夏的浓烈相仿,这使命意味着力量。卢沟桥的使命烙印在它起伏颠簸的石板路上。即便没有两侧新修步道的对比,那凹凸不平的方形大石仍能让人轻易联想到往日古桥上熙来攘往的人流和车辆。金、元、明、清各代满

卢沟桥,洋人称它为“马可?波罗桥”。七百多年前,是那个世界闻名的意大利旅行家将卢沟桥带到他们面前的。通过他那本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向欧洲人热情洋溢地推荐了中国这座石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说那些雕刻于桥栏杆上的狮子“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相传卢沟上有桥以前,常有恶龙在此闹水,扰人生息。一个长年在河上摆渡的青年为了治住恶龙,方便行人,便在鲁班爷的指引下,单枪匹马耗时八年又三个月,在卢沟上造起一座石桥,并凿出数百只大小不一的狮子和两头大象,镇守卢沟桥。从此恶龙绝迹,百姓安乐。

卢沟即今天的永定河。古代京师人称黑浑色作“卢”,卢沟,意为黑浑色的河水。早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南北旅客,无论从华北大平原北上,还是从东北松辽平原、西北内蒙高原南下,均须横渡卢沟。可直到公元118 9年,卢沟上仍以浮桥或临时木桥作为主要枢纽,这显然不是一个门户型渡口应有的设施。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金章宗接承金世宗诏命,耗时三年,于明昌三年(1192)

三月修建起这座联拱石桥,取名“广利桥”,这广利桥便是后来的卢沟桥。

舞动的石狮

卢沟桥有趣,有趣因工匠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向往。他们不仅止于建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还要让这桥梁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一切会在春天满目的青翠中呈现出更为蓬勃的生机。民间有句歇后语,叫“卢沟桥的狮子—— 数不清”。卢沟桥的狮子雕刻于卢沟桥的2 81根望柱之上,大大小小姿态迥异: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或静卧或嬉戏,或张牙舞爪,或回眸顾盼,有的似起跳在即,有的却仅露出半张脸,也因此,游人都把数卢沟桥的狮子当成一种乐事。

不过,世人皆知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却鲜有人知这些狮子的“生身父母”究竟何许人也。古书《从海记》有云:“ 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现存为501个,其中金代石狮因八百年风雨洗礼仅存1个,元、明两代石狮九十多组,清代及清末民初石狮126组,新中国建立后增补2组。最早期的金、元两代石狮,身躯瘦长,面部狭窄,颈上系有飘逸的丝带,石料浅青黄色,风化较为严重,狮头上的卷毛花纹几乎看不出原来的细节。明朝的石狮在材料与雕刻风格上与金、元两代石狮非常相近,只是身躯较为粗短,足下踩有绣球或小狮,有的大石狮身上也带有小狮。清朝前期的石狮采用暗红色或青灰色石料,保存较为完好,雕刻细腻但造型夸张,胸部饱满卷毛高突,附在身上的小狮凸显其乐融融的景象。清末民初的石狮则明显敷衍了事,石质颜色不一,雕刻工艺粗糙,却占有石狮中最大比例的数量,约为总体的四分之一。最新的石狮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缮增补的,一组为19 6 9 年补做,一大两小的造型取名“三狮齐吼”,另一只则于1988年因遭雷击毁而补建。

沉甸甸的使命

卢沟桥坚实,坚实在它厚重的基石和沉甸甸的使命上。与夏的浓烈相仿,这使命意味着力量。卢沟桥的使命烙印在它起伏颠簸的石板路上。即便没有两侧新修步道的对比,那凹凸不平的方形大石仍能让人轻易联想到往日古桥上熙来攘往的人流和车辆。金、元、明、清各代满载货物的马车、推车的木制车轮嘎嘎啦啦的一次次碾过石板,繁重的输给任务给古桥的石板路留下一道道车辙。而这古桥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承载力仍高达4 2 9 吨。如今车水马龙游过,熙来攘往宁息,唯有这八百年古道上的车辙涂抹不去,于迟暮之年向子孙后世讲述当年的繁华。

永定河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金代修了卢沟桥之后,从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卢沟桥东侧的宛平城也因为卢沟桥的特殊位置而打破了以往单纯的军营格局。宛平城明时称“拱极城”,清时称“拱北城”,城垣建筑与北京类似,有两座城门,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宛平城本是明朝因战乱为守卫北京而修建的屯兵城,城内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只有东西两门,并都有瓮城及城楼,厚实坚固的城墙有利于防卫京师。后来往来卢沟桥的商旅及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宛平城内,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宛平城逐渐“民间”起来。

卢沟桥的使命融消于它锈迹斑斑的“斩龙剑”上。卢沟桥共有十个桥墩,十一个桥孔。桥墩成船头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分水尖上安置着一根三角铁柱。

每当洪水来袭,或春天开江的时候,三角铁柱就像利剑一样将自北方山谷咆哮而来的湍急的水流和巨大的冰块从中劈开粉碎,使下游黎民免遭涂炭,百姓因此称之为“斩龙剑”。今天的永定河已经鲜有往日的澎湃,而“斩龙剑”守护石桥、平息水患的传说故事仍被世世代代口口相传。

卢沟桥的使命镶嵌进它拉石固桥的银锭铁榫上。为了加固桥体,古代的能工巧匠将桥墩、桥券等重要部分都用带棱的腰铁和铁拉件紧紧连接在一起,并用铁柱打入桥墩地基的基石。清时,乾隆帝命人修缮石桥,拆开桥的一面后发现当中“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实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旧之坚固也。”便仅修缮了桥面、栏板和石狮。乾隆感慨:“朕因是思之,浑河巨浪,势不可挡,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亟也。”

旷世的奇景

卢沟桥静雅,因这静雅才会吸引古今无数文人为之留墨筑碑。这静雅与秋相伴,只有秋的清透幽谧,才衬得上卢沟桥的如水柔情。古时,永定河河水如练,每当黎明斜月西沉,月色倒映水中,明媚皎洁。

一千多年前,金章宗完颜璟巡视永定河,不觉被这奇景陶醉,激情所至,挥笔写下“卢沟晓月”四个字。从此,这个题辞就与卢沟桥紧紧地联在一起,成了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元代陈孚,明代张元芳、邹缉等皆作有以《卢沟晓月》为题的诗词,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在秋日路过卢沟桥,因得当时良辰美景,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于此,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卢沟桥头。而自元代起至清代,更不乏画家以此为题作画,记录卢沟桥两岸风光人情。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永定河的河水不再充沛,“卢沟晓月”的美景也因为河水干涸而消失长达二十年之久。2008年为迎接奥运,北京市政府启动项目欲恢复旧时卢沟美景,消失已久的“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终于得以重现。

不能忘却的历史

卢沟桥凝重,凝重于它肩负的那段屈辱和悲愤的历史。也因此,冬日游卢沟,便能轻易连通穿越了近八十年时间所承载的讯息,将赞叹与哀思统统祭奠于眼前这座青石联拱桥,卢沟桥的美也因那场根植于国人记忆的侵华战争而多了份沉痛。卢沟桥的军事位置极其重要,占领了卢沟桥就等于逼死了北京,华北也就唾手可得,于是侵华日军于1937年7月7日精心策划了“卢沟桥事变”,以大炮和坦克攻击卢沟桥后的要塞城——宛平城,守城士兵浴血奋战,苦撑二十三天,卢沟桥三得三失,直至平津相继失守,自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此后八年,超过五千万生灵伤死在中国的大地上,而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哀痛,是所有经历了这场可怕战争的无辜人民的哀痛。看着轻步桥上的孩童,他们是否懂得被自己踏于足下的是怎样的历史长卷?又是否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缅怀和纪念?卢沟桥无法亲口讲述自己亲历的惨烈,只是坚守在原地,等待着一束真诚的鲜花。

为了祭奠,人们在卢沟桥附近修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园中以《国歌》为主题的雕塑群、布满密密麻麻弹孔的宛平城墙述说着这浴血的八年。

当中的雪松、合欢、珍珠梅,美丽却肃穆,与巍然高耸的纪念碑相互辉映,悲壮而宁静;抗战雕塑园中的园中园—— 石鼓园,用它独特的方式控诉战争的罪行。石鼓园内,以古代石鼓为模型再造的1500只石鼓上,每一只的侧面都篆刻着日寇侵华日记,记录当年日军在中华大地烧杀抢夺的滔天罪行;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则以与重大事件、重大历史人物相关的遗物和文稿为主,辅以景观、油画、雕塑、影视片等手段,展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 年抗战胜利这14年间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提醒人们无论战胜与否,战争的代价都是惨痛的,呼唤人们尊重历史,珍惜和平。

“阅堤前岁叹行墙,瓠子随歌忐若伤。”为了保护古桥风貌,1971年及1985年,卢沟桥旁先后修建起两座跨河公路桥用作交通枢纽,古桥从此不再通车,只作文物保护。而再回卢沟桥,眼望石狮,那凝固了几个世纪的表情,仿佛早已看尽世间百态炎凉,淡薄浮华,无谓消长,只守住着一道长桥。它与长桥一起,恰如银锭铁榫般夯进历史的长河,将一切刻进记忆,留给岁月回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大师的做人笔记:子欲为事,先为人圣

    作者:梁金豹

    《大师的做人笔记》一书收绿了大师们的做人心得体会,让我们在阅读这些充满睿智的箴言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一个真真正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