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一个展示世界文明的地方,你如何能称之为世界城市?经济上再富有,也无法忽略文化的软实力。”在北京致力于建设世界城市之时,旅游要发展,文化、艺术之旅更要发展,于是,在千禧之年已过的今天,世纪坛又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坦途上大步迈进。 升腾与中和的完美统一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伴随着耳畔的深沉感慨,仿佛又传来新世纪时敲响的震震钟声,站在中华世纪坛上,俯视、遥望,周边的景致仍在,但时光已逝,变化不断。 建造中华世纪坛的想法起源于当时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朱相远教授。19 9 3年9月23日,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朱教授觉得有必要寻找另一种激动人心的活动,来弥补这次失败带来的信心真空。愁思间,他忽然想到,2000年即将来临,又正是龙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于是,便策划了有关的“新世纪千年之交百日活动”,其中就包含兴建“中华世纪墙”的想法。这一设想得到了北京市委和中央的大力支持。几经商讨,几经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在玉渊潭南门广场兴建这一代表建筑,并且最终确定“中华世纪坛”之名。 中华世纪坛现在的造型艺术得源于著名设计师余力。今日,站在广场上,极目远望,虽然远处的建筑已不复初建时的光华,但这一布局仍令人击节赞叹。 从南入口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江泽民题写的“中华世纪坛”汉白玉题字碑,据说,这块长9米、高1.05米、重3 4.6吨的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汉白玉,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华物什之丰。越过碑往北走,便到了用960块花岗岩铺砌而成的下沉式圆形广场,广场由周围向中心隆起,中心是一个方形圣火台,燃着永不熄灭的“中华圣火”。 穿过广场,走过那条270米长的甬道,遍览两侧镌刻着的从距今3 0 0万年前人类出现到公元20 0 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走过甬道,便犹如走过历史。我们终于能够站到世纪坛的脚下。静止的回廊与旋转的坛面,暗合了我国古代“乾坤”的哲学思想,天地合一。仰望着地下2层、地上3层,高39米的大型建筑,眼睛随着直入云天的探针一直向上,终于到那不可高达的九天云层。这是时空的永恒延展,更是国人永恒不变的探索与进取。 回望,一直走来,一路向上,从凹到平到凸,升腾、发展之意表露无遗,这便是世纪坛的精神。 展览:流动的艺术脉络 走入世纪坛的主体建筑,一层是面积1171平方米的世纪大厅,设有题为《中华千秋颂》的大型浮雕环形壁画,主题分类与编年体相结合,全面地展现了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脉络。走一圈儿,便如走过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光辉与黯淡同在,前进与曲折共存。 而今,千禧之年早过,世纪坛并未被搁置成纪念品,而是焕发了新的魅力,主体建筑的二层为世界艺术馆之用,建造了我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对象的公益展馆。20000平方米的展馆分为世界文明陈列馆、专题陈列馆和数字艺术馆三部分。馆长王立梅说:“我们不断地把好的艺术品借过来,让大家去欣赏,就是希望中国观众能像西方观众一样,欣赏到最优秀的世界文化艺术。” 从启用至今,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已经举办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伟大的世界文明、世纪国宝展、神秘的玛雅、大师达利展、海归艺术家大型文化展以及主题艺术展,并且仍将会持续举办各类大型的艺术展,让艺术之光在散发着中华古老魅力的坛体建筑内辉煌绽放。 于是,世纪坛之新,人文艺术之新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