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原本分散的砖头瓦砾被聚集到一起,以某种方式重新组织起来,不断地被赋予意义和价值,变作一处包容身体心灵、释放情感智慧、体验生命意义、感悟生存本质的场所。 艺术家爱好“扎堆”。五湖四海风格迥异的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肆意挥洒想象,创造奇妙而有趣的印证,汇成了世界上众多闻名遐迩的创意群落,像纽约的SOHO、伦敦的Fitzrovia、东欧的Metelkova,以及北京城里的老798和新崛起的草场地。 说起798和草场地,二者颇有些渊源。它们相距不过一公里,携手占据着京城东北部的大片土地。草场地近年来能异军突起,与798在国内外声名鹊起的辐射不无关系。然而,与798的灿烂夺目不同,草场地低调又独立。跟798刚硬、喧闹、商业又带点小奢华的气息相比,秩序与杂乱并存的草场地更像是艺术家的梦里水乡,就连名字和传说都浸透着一股放达的浪漫。据说明末清初时期,这里曾名“草厂地”,是王公贵族驰马狩猎、储存草料的地方。解放后统一制作村名标牌时,误写为“草场地”,未予更正,沿用至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眼光独到的艺术家们便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它远离闹市、环境清幽,但交通便利,更有临近中国电影博物馆等文化旅游点的得天独厚条件。一批知名的绘画、雕塑、摄影、设计大师最先到此安营扎寨。 后来,随着798旅游景点的开发,一些不堪忍受昂贵租金、熙攘游客和画廊般热闹氛围的艺术家也就近避世于此。 穿行于草场地,有种穿越进油画般的迷幻。浓烈神秘的时尚风和中国农村的民俗风来了一次大碰撞。农用三轮车拖着满车的西瓜与鲜亮的SUV比肩而行,小贩们沿街叫卖、过道里挂满晾晒的衣物、路边工地上灰尘漫天……许多自行设计建造、风格品位独特的艺术家工作室、艺术空间、画廊等就像散落在草原上的一粒粒珍珠,穿插在民舍间,藏身于生活气息浓厚的市井中,构成别致的叙事结构。用方方正正的小楼、青砖叠面的外墙、笔直的墙线、锋利的棱角,诉说着自己直接明快的性格和追求纯真、毫不妥协的生命态度。 现在,草场地隐藏着各种门类的创意人才,其中不乏如艾未未、孙连刚、孙甯这三大主流艺术家和许雯、皮力等蜚声国际的艺术大师。艾未未是著名诗人艾青之子,也是鸟巢设计的中国顾问;孙连刚是中国画家协会理事、草场地艺术区艺术总监;孙甯是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和欧美文化交流的关键人物之一;许雯编创的“珠穆朗玛”大型民族乐舞曾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阅见;而皮力则是瑞士银行亚太区的艺术顾问。这些大师级人物的聚集,使草场地成了艺术核心区,并迅速与世界艺术接轨,如参加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草场地美术馆携手法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卢浮宫画展等。同时也使得该区在短短几年间会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意企业300 余家,著名的有“艺术之家”、“英国& 中国文化中心”及瑞士的麦勒画廊,还有香格纳画廊、秀瓷画廊、空白空间、艺术通道等。 这些蛰伏在草场地中的艺术院落虽然交错于民居,但却极其安静,很少有外来干扰,只有一些真正爱好艺术的人士才会慕名前往。技法精湛的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小房子里遵循内心想法,用画笔、音乐或其他任何事物渲染出灵魂中压抑不住的色彩。有时因为太安静,推门进去前不免会产生一丝犹豫:真的可以参观吗?直到看见展厅里工作人员泰然处之的神情,心里才踏实下来——这里没有束缚,可以站上造型奇特的舞台,可以欣赏乖张诡异的画作,可以研究颇具煽动性的玻璃钢人体雕塑……每扇艺术门窗都是免费开放的。 有人说,草场地是“最具学院派气质的艺术区”。它的自由和灵活成为一种没有束缚的凝聚力,保证着艺术的品质和纯粹。它毫不张扬,却有一种魔力,成为继798之后,创意氛围更活跃、更自由、更具特色的创意乐园。艺术家们在这里打造了一个个淳朴的轻盈城堡,希望能把艺术从大众、从闹市、从商业、从权力中抢夺回来,回归朴素的生活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