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净、空气新,是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的梦想,园博会这样一个绿色满园、空气清新的地方,就成了人们将理想生活转变为现实的蓝图。半年间,徜徉在这绿色的“生态地标”中,我们放开身心去呼吸,在美丽的季节里欣赏不同的景观,让“园林城市、美丽家园” 的园博会绚烂绽放。 经过对地势、土壤、水面实行多项先进生态技术的改造,现在的园区内规划种植乔灌木、花卉等1200多万株,形成147公顷连片的绿地景观,昔日的垃圾场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打造北京“生态地标” 第九届园博会作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的核心区域,一直将绿化建设和生态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今天,当游览的人们流连于园中风景的时候,很难想到,脚下美丽的园博园,曾是北京出名的垃圾场。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曾是采砂场和建筑垃圾倾倒场,河床干涸,窝棚遍地,被称为“北京的伤疤”。2009 年夏天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申办园博会并选址永定河垃圾场,从此开始了“化腐朽为神奇,再现秀美山川”的征程。锦绣谷、园博湖、湿地工程等景观建设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其中,锦绣谷治理前为深30 米、面积达10 公顷的大沙坑,建设设计过程中,利用原有地形,将垃圾坑设计为独具特色的下沉式花谷景区。 在这么大规模的废弃地上进行生态修复建园,进而建设园林精品,在国内还是首例,建设园博园,也成为建设“绿色北京”的示范工程。经过对地势、土壤、水面实行多项先进生态技术的改造,现在的园区内规划种植乔灌木、花卉等1200 多万株,形成147 公顷连片的绿地景观,昔日的垃圾场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科技智慧发展理念的集结园博会建立于垃圾场上的大片土地“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依靠的便是科技与智慧。在园博园中,随处便能见科技的足迹。在锦绣谷的改造中,采用了削缓坡度、分部放台阶、土体中加铺土工织布、坡底采用挡墙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用科技手段解决了锦绣谷建设的基本问题,让昔日的垃圾场变身为美丽的“下沉式花园”。 在园区景观、建筑建设上,广泛应用了新材料、新科技,不仅保护了环境,也让古老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获得了新生。园博园的建设者曾说:“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策略,就是重建人与土地、人与水的关系。”在此关系的重建中,科技和智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园林艺术的精彩汇聚北京园博园包含了深远而广阔的园林文化内涵。在128 座各具特色的展园中,既有曲折秀美的南方园林,也有雄浑简约的北方园林;既能体验精巧实用的闽南家居园林,也可观瞻威仪万方的北京皇家园林;既可以感悟国内园林艺术精髓,也能够感受国际园林的异域风情与实验性的空间体验。 而且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为专题并全面展示中国和世界园林的博物馆,通过数千件园林文物展品和图片、档案、文字、视频、模型以及室内外实景园林等方式,全面展示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成就,填补了博物馆的空白,堪称展现园林知识的“百科全书”。 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园林园博会主办方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创意活动。专题活动日、地方文化周、花车巡游、音乐喷泉、中外各具风情的的文化表演、大黄鸭进驻园博园等增添了人文的乐趣和诗情画意,为传统的园林艺术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助益京西南大发展园博会之于北京,并不仅仅是半年的参观游览,而是长久的旅游与文化地标。在闭幕之后,园博园将成为一个永久性公园,成为北京旅游新亮点,为百姓休息游览提供新去处,这为京西南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园博会的筹建工作中,地铁14 号线提前两年通车,周围快速路等全部贯通,为西南地区百姓出行打造更加便利的交通环境;加快长辛店北部地区的生态城、科技园西区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发建设,拉动区域就业。这些都将彻底改变永定河西岸,特别是长辛店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该地区的整体发展。 著名旅游学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在提及园博会的重大效应时说:“园博会作为一个长时间的旅游展览展示活动,它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园博会不限制参观游览人数,从而能够起到比奥运会更加明显的经济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整个西南地区的旅游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同时,园博进驻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大黄鸭的进驻,对于国内国际的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园博对于小孩和老人这两类人群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而这些策划的文化活动则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从而使得园博游客的年龄层次更为丰富。” “天地是一幅画,画里有你我……”北京园博会的举办不仅为首都北京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一个典型范例,对于人们思索并改进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对于促进北京整体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 / Sunny 园博组委会 摄影 / 姜景余 唐涛 人民画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