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书画艺术粲然开放,行政才子艺冠群芳——专访中国著名艺术家张旭华先生

时间:2017-04-06 10:23来源:未知 作者:张行方 点击:
张旭华先生,男,1961年出生,安徽涡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现任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西泠印社社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黄山书画交流中心执行副主任、结庐印社副社长、安徽省江淮诗书画研究院书画师、安徽省


张旭华先生,男,1961年出生,安徽涡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现任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西泠印社社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黄山书画交流中心执行副主任、结庐印社副社长、安徽省江淮诗书画研究院书画师、安徽省铁军书画社社员。

张旭华先生曾当选为由中华风采人物网等机构主办的网络评选"2016中国品牌影响力书法家";篆刻作品曾获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大展二等奖,曾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书画展(作品被大会珍藏),曾获《人民画报》、《中国画报》出版社主办的《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珍藏证书,常作为省外事活动礼品赠送外宾、华侨等国际友人,为省外事礼品订制人选;书法作品收录于《朱元璋百诗碑刻集》;篆刻、书法、摄影作品多次入选各类省内外书画大展,常见诸省级以上网刊、报刊,为《中安书画网》、《警探》的网络(Logo设计者)艺术顾问和部分网站、报刊杂志社特约供稿人。

《张旭华印谱》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旭华先生数次参加社会公益、慈善捐助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个有良心艺术家的一己之力。

 

张旭华先生涉猎诗书画印,从他治印的“香江紫荆”、“花好月圆”、“东方明珠”等几方印上看,白文印之厚重遒劲,铁线篆婀娜多姿,棱角分明,俊逸旷美。

“窃以为,无论是作文,还是绘画,亦或篆刻,没有感情出不了成功的作品,更谈不上出精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正是张旭华先生对盛世祖国的热爱,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殷殷盛情的真实写照。

现为安徽省绿色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安徽省徽学学会顾问,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顾问的郭因老师为张旭华先生的《张旭华印谱》序——《小天地做大文章》中这样描述他:

当旭华同志打电话来,说想请我为他将要出版的《张旭华印谱》写一短序时,我很吃惊。

旭华同志是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我,作为馆员,与他时有接触。在我印象中,他是个做人低调、不多讲话、只埋头于做事的人。他常陪同馆员中的一些书画家外出活动,听说他有时也写写字,还写得不错。但我一直不知道他能搞篆刻。

他来到我家,拿出他所创作的若干复印的篆刻作品,又把更多的放在U盘里的作品输入我的电脑,让我先后鉴赏。作品的精采使我瞠目结舌。真想不到,一个公务员的一种业余爱好,竟能与专业篆刻家一比高下。

旭华长得很大气,作品一如其人。他是涡阳人,与老子同乡。老子的著作,思想深邃,文字简洁质朴。旭华很可能深受这位同乡前辈的潜移默化,其篆刻作品常用“涩刀”,大都是简朴古拙一路。不同于孔、孟的较多阳刚之气,老、庄是较多阴柔之气的。而旭华的篆刻也较多阴文而较少阳文。风格也较多阴柔之美,是一种北方汉子雄豪其表、温婉其里的美。

以篆刻理论来衡量,徐上达《印法参同》中所说的“上下相承,左右相对,参差有理,文质自如”,他做到了;他也实现了潘茂弘《印章法》所说的“自然悟入”、“渐得安闲”。

旭华镌刻的闲章,其内容简而有骨,常能使人浮想联翩。看来,他又和老子一样,也是一个善于在小天地里做大文章的人。

我将从此高看这样一位年轻的官员。

我也偶尔写字作画自娱,如今年届九十,就当面请求旭华同志为我刻一“九十岁后之作”的闲章,蒙他欣然应允。我今后将靠他刻的这枚闲章,为我的丑字拙画抹上一点光彩了。

《安徽商报》记者祁海群、张扬在专访《张旭华:以书入印,方得金石之味》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清代画家石涛曾经说过:“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中国书画史一直重视“由技入道”,强调通过技能的学习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理念。张旭华先生几十年的执着与坚持,所治之印八百方有余,艺术造诣日趋成熟,大多以古朴厚重的汉印风格为主,甚至有些作品带点儿剪纸的味道(如肖形印:“雄鸡报晓”),线条流畅奔放,且多用“涩刀”,直奔简朴古拙一路而去,达到了高超的审美境界。

在篆刻上,张旭华先生一直醉心于“汉印”路子,汉印布局方正平直,整齐朴茂,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省内一些工作上经常接触的省政府文史馆员和书画大家,如张良勋、章飚、朱秀坤、张国琳、宰贤文等时常赞道:“旭华的篆刻,功力较深,大气,耐看!”对于张旭华先生来说,这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更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在古今篆刻大家中,张旭华先生最偏爱吴昌硕,“吴昌硕的印有笔意,有书韵,就像是在石头上刻写出来的书法,这是一种最高境界”。吴昌硕治印,大起大落,遒润峻险,气象峥嵘,冲刀猛利挺劲,切刀含蓄浑朴,将书意和刀意融为一体,淋漓尽致。为了让自己的篆刻能更好地体现书法的美感,张旭华先生从柳体入手,并涉猎碑刻众帖,潜心临习多年,只为了能够“以书入印”,为篆刻打下牢固的书法功底。

张旭华先生治印,留意前人的笔法,更注重前人的刀法,当刀石相触时,对他而言不仅仅是锋刃破石,更是一支饱蘸浓墨的笔在海面上破浪前行!在转折变化中,化刀好笔,任凭印石自然迸缺。刚柔相济,金石之美,味道尽在其中。这也是张旭华沉迷于金石的莫大享受!

张旭华先生自称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有什么愁事不会过夜,倒头便睡”。过去,由于工作原因,时常天南海北东奔西跑,治印便成了张旭华先生静以养气的难得时光,“我治印有个习惯,注重打腹稿,印稿修改至满意才动刀,所以治一方印印面设计时间相对较长。有人说“一刀而就”、“一气呵成”,非高手难以达到。即便印稿完成,动力刻时也时常还要停下刀,抽根烟,想想该怎么动下一刀,甚至要推敲许久才敢下刀。”

有时候也要不断修正,力求更加规整、完美,精益求精。

书印同源,殊途同归。在张旭华先生看来,如何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篆刻艺术通过更受社会欢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每位制印人的责任。他曾尝试着将所刻的“花好月圆”之印,通过现代印刷技术,放大到宣纸上,再手书主题和印文,书印结合,韵味十足。他准备时机成熟时,通过印展以这种形式展现他对“书印一体”的理解和实践,“我愿意在篆刻艺术表现形式引入新的变化,我有我的金石之味。”

祝愿张旭华先生在未来艺术之旅上,拥有自己一方璀璨的星空,诗书画印,花开四季,缤纷绽放。在艺术天地里,纵横捭阖,闲庭信步,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他,一定能够做到。

附:张旭华先生艺术作品欣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阴阳之间:名家小小说

作者:霍桑等

《阴阳之间》共收集世界名 的52篇小小说佳作。最老的一位是《十日谈》作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重要 …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