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军,1967年出生于南京。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认识胡小军已有很久了。还是在1998年的秋天,陈逸飞说要给我推荐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陶艺家。于是我就见到胡小军,还有他的陶瓷作品。 那时的我只留意古陶瓷,对国内的现代陶瓷毫无兴趣,因为我看到那时以景德镇为主的现代陶瓷名家们,要么粗制滥造地仿古,要么“创新”出大量审美格调低下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可以组成中国陶瓷历史上最庸俗的篇章。 当然,即使在这个时候,还是有一些特立独行的陶艺家在艰难地走着自己的道路,只不过当时我不知道他们。事实上,胡小军是让我开始改变对当代陶瓷艺术看法的第一人。从他的作品,我发现了一缕清新的空气。 他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拙趣和雅意,透出清冽孤高的性情。这种从中国古文化中流传下来,几近绝种的孤高,让我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惊喜。 那阶段他的作品属于野逸风格,迥异于当时陶艺界盛行的脂粉气和村俗气。粗砺灰褐的胎质,质粗类陶,实则为高温瓷,却有商周原始瓷的古意。这样的胎上施以自然龟裂成颗粒状的肥润青釉,又让我联想起宋代影青和元龙泉。但它们绝不是对古物的模仿,而更像是承载了历史记忆的古树上发出的新枝。 它们的造型有着明显的手工拉坯的印迹,但这样的手工分明不是出自工匠之手,而是出自有着相当古典审美和现代审美修养的心灵操控的灵巧、有力的双手。那手拉出来的器型,如雕塑般散发着艺术的力量,有一种生命的旋律。 他早期创作中,有个系列的作品分别命名为“春山雨霁”“溪山夜月”“夏山烟雨”等,巧妙地借鉴了宋元瓷器烧窑产生的瑕疵“缩釉”,作为其艺术符号,揉以当代的艺术造型理念,熔古烁今,风雅卓然,流变天成。至今,这批作品仍可卓立于当代陶艺界,未见出其右者。 难以想象的是,这样大气象的作品诞生于建在阳台上的小窑炉。那年我去杭州胡小军家,看到他在阳台上建了一个瓷窑。这在当时很罕见,几乎没有都市里的艺术家自己在家里拥有窑炉。 他自信地对我说,我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大的地方来烧陶瓷。果然,没过几年,他让我到杭州西湖边的里鸡笼山去看他的私人窑场。后来又有了浙江大学为他建的陶瓷中心。 大多居住都市的艺术家是持玩票的态度玩陶瓷,往往是借用瓷都的现成材料和窑工、窑炉,动动嘴让工匠拉坯,自己动动笔画点图案而已。而胡小军烧制瓷艺作品事必躬亲,瓷土和釉药自己调配,拉坯亲自动手,烧窑也亲力亲为。 他的个性强烈地不愿随俗。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类似别人,他要将自己生命节奏和情感旋律都融铸在陶瓷作品中。 胡小军画得一手好画。他其实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但他把这些画都赋予土和火了。前些年,他突然暂停了令我激赏的陶艺风格,转而投身于瓷板画创作。他说:“我觉得画画好开心!” 他在瓷板上画各色美女, 骑车的,行走的,亲昵的,玩耍的,疯癫的。看着他笔下的女子们无遮掩的痴笑狂浪,让我觉得小军好像回到了青春岁月,激情四射,异想天开。他以古人所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的线条,流畅地演绎着人物的曲线、姿态和心情。这线条好像也会笑、会喊、会缠绵。 这些瓷板画不能仅仅作为陶瓷艺术来看,更可作为绘画作品来评判。 胡小军成功地用具有古意的笔墨画出了当今都市男女的情怀。其酣畅自然的笔触和构图,无拘无束,更无当代绘画刻意经营之流弊。我看到,胡小军孤高的艺术秉性中,竟有如此烂漫天真和“疯癫”的想象力。 这些瓷板一面世就受到藏家青睐,已成为中国嘉德春秋两季大拍当代陶瓷专场中的“红角”。 私下我曾向小军说,这些瓷板画虽然很精彩,但我还是喜欢你过去的作品,希望你不要放弃。这是你的独创。如果有一天,你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的陶艺作品,一定会更动人。或许目前它知音不多,因为喜欢传统陶瓷的人看不懂它,喜欢赶时髦的人也看不懂它。 但是,今后它的知音一定会越来越多的。 小军回答我:“我不会放弃的。放心。你先让我开开心心地画一阵!”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夕,我收到一组胡小军近期在景德镇烧制的作品图片。我高兴地看到,他已突破瓷板画的局限,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绘画,与同样具有其风格的瓷器立件结合起来。这些不守成规的、像舞蹈一样具有动感的瓷器,与“胡家”美女帅哥们缠绵在了一起。他巧妙地利用瓷器的造型与人物造型结合。在构图上故意将自己逼入“险境”,譬如把人物顶天立地地布满整件器物,打破了绘画仅仅是点缀于瓷器的旧模式。 老天要成就一件事情的过程,人是很难理解的,甚至胡小军自己也不知道他的作品今后会做成怎样。然而,从我所见他十多年来经历中积累的造诣,他已然拥有了许多的可能。因为我很少见到像胡小军那样,能在拉坯、配釉、绘画直至烧制整个过程中,都融入自己艺术激情和艺术个性的陶艺家。 近年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已有可喜的变化。即使是在景德镇那样的地方,也开始出现许多新的气象。数年前,胡小军在景德镇营造了自己的工作室。这位浙江大学艺术系的教授,授课之余的时光基本都留在了这个古陶都。与此同时,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陶艺家,汇聚于此。他们会给千年古陶带来什么变化,这是让我很好奇的事。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