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访中国当代书画家崔西民:书画北京 大气之美

时间:2015-10-09 11:03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韩飞 梁馨丹 点击:
一位文化大师不仅是在某个领域要有所成就,更会是一个关爱社会、道德情操的楷模。在平日里崔西民同样也热衷于公益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他朋友众多,佳话频传,他骨子里透露的老北京人的热情劲儿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动;作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

崔西民,1963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工商联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民进书画院理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驻会画家。自幼喜爱绘画,6岁半入北京市少年宫绘画班学习,并得到诸多书画名家的悉心指教,近年来创作多以花鸟及人物为主,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奖赛并获奖。

近年来的创作多以花鸟为主,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红十字会、抗日战争纪念馆、首都博物馆、首都图书馆、齐白石纪念馆、京丰宾馆、上海世博会、 韩国木浦市政府及众多画廊和国际友人及社会各界人士收藏。

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中国花卉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工人报》《人民美术》《美术之友》《国画经典》《翰墨典藏》等报刊杂志发表。

京城记忆

北京,历经千年的古都。毋庸置疑北京具有非凡汇聚的力量,无论是人、物还是文化,最好的东西都沉淀在这里。北京人自小就在古老的胡同和皇城根下长大,听说书、看京戏、赏国宝、吃宫廷菜。耳濡目染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早已渗入北京人的骨子里,在这里诞生的文化大师,注定会卓尔不群,就如土生土长的北京画家——崔西民。

初见崔西民你会感觉到他仍然具有老派北京人重礼数、善待人、尊贤礼让的品质,显得沉稳大气。俗话说“画如其人”,崔西民的性格、品质也同样融入到了他的画作之中。在他眼里,艺术是相通的,任何艺术形式的精髓,都可以借鉴,这也是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至于南北画风的区别,却是与画家本人性格、成长环境相关。画中的细腻与磅礴都是兼容的,在意、形、技法、构图上均有体现。他说:“宋代工笔花鸟不论大幅和小品,俱是全景式布局或折枝式经营,境界都比较宏廓深远。有些只是用全景的一部分,就算是一个小枝头,也能被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疏密得当,密的地方用一些小枝条也能让画面变得充实。空的地方就算不画也会和密的地方形成一个很好的空间,这就是宋代画的精彩之处。当代的工笔,色彩表现方法更加丰富艳丽,在画面的处理上有不少的装饰,还配有许多的肌理效果,让整个画面看起来特别丰富,在视觉效果上夺人眼球。在画面上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感觉,这也就是在直观上现代工笔感觉比宋代工笔大气,构图上也更加广博的原因。”

崔西民认为丰富的画面色彩、作画技法娴熟巧妙地应用,对于习画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但是一幅画作能让“鉴者生情”,却不是每位画家都能做到的。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构成中国画艺术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要是一幅作品没有意境,就算是浓妆淡抹也是没有内涵的,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意境的构成上,要求“情真”、“意远”,“笔墨本无情,作画在摄情。”

就像齐白石老先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技法是可以学习掌握的,但是神韵和意境是无法模仿的,书画大师就是长于此处。

崔西民在书画上的灵性就在于此,他不仅仅利用线条与色彩去表现美的物象,更重要的是利用色彩与线条对于人、物、花鸟的本质、神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倾诉;他作画不仅仅是景象的复制与再造,更是万物灵魂的喃喃诉说;他的画不只给人以观感的愉悦,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是靠广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和超人的智慧去完成的,而不是单单靠他人传授技法可以达到的。

聊起画画,崔西民说起自己最初习画时的一段珍贵记忆:“我从六岁半开始进入少年宫学习绘画,那时候老师建议我学习工笔画,因为我性格冲动鲁莽,他说学习工笔画能够沉淀磨练我的性格,于是我开始了工笔画的学习历程。那时候没有电脑,每逢周末我经常会去故宫观摩古画,常去的人都知道,摆放在那里的画都是会定期更换的,所以我有机会观摩到很多大家的真迹。古画里的营养非常丰富,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创作手法上,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画中的神韵,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有时我会在一幅画面前逗留很久,体会那画中非凡的意境,带我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突然我明白了,你画一只鸟,人家画一只鸟。鉴者看过你的画说‘这是一只鸟’,看过人家的画说‘这是一只春天里寻觅伴侣的鸟’,那么人家的画是成功的,你的画只是照片罢了,这就是我作画之前要去认真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我要去观察的东西。现在想来,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回忆啊!”崔西民是个细心观察、体味生活的艺术家,多年来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使他的作品让人感觉到是一幅画出来的诗篇。曾有一位书画大家田世光这样评价崔西民的画“墨彩纵横胜华藻,万物之魂在笔尖。”

风格突显的创作历程

作为老北京人,在崔西民眼里,北京是一个拥有无限美景的城市,雪覆紫禁城,春柳斜红墙,夏荷珠悬叶,秋红香山梁,这都成为崔西民笔下表现对这座城市无限热爱的题材,都在他的笔下将生命延伸到了纸上。眼下正是金秋时节,北京香山又已红满山梁。崔西民画过不少香山题材的画作,看过他作品的人无不说:“我真想在他的画里摘下一片红叶”。崔西民为我们讲起了他对香山红叶的热爱:“宋代陈日朝有首诗写道‘香自幽山临 ,欲搬图无功 ,秋回人不归,独留山中醉。’当你踏入山中小径,浴于红叶之中时,谁不会醉呢?每年香山叶子近红的时候我就去香山了,在香山附近的朋友那里住个一两天,一早起来就去香山观察红叶,从早赏到晚。香山景色秀丽,名胜遍布,风光旖旎,极富自然野趣。秋来黄栌换装,漫山红遍,如火如荼。其实红叶就像人一样,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花草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画好红叶的形态其实并不难,难的是秋天红叶的火热,有一种说法叫‘香山秋不冷’正是这个不冷,实在是难,鉴者看你画的红叶,赏了香山的秋红,还得心中火热。画到这个份上,红叶才算是画成功了。”

崔西民是个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画家,他善于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捕捉人、物、景的神韵,他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倾注于笔端,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热情创作出一幅幅美妙绝伦、活灵活现的作品。崔西民在画作中善用温暖的色调,在《秋风》

《秋歌》《秋韵》《秋高》等画作中,他将秋的热烈、秋的迷人、秋的清幽、秋的风韵用温暖的色调和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异彩纷呈,把醉人的秋色装点得美好而神秘。崔西民关于秋天的画作有很多,其中以平谷丰收为灵感所作的《金秋》更是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把“黄金期”留给北京

年近五十的崔西民正在成长为一位大师,在这知天命的年纪上他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崔老师曾写道:“持笔勾线意在先,罩色丹青万物宣。腕下年华几十载,悟得花鸟一笔间。”这种感悟促使他的作品会更加异彩纷呈,这是一个开始安稳创作的年龄,又一个属于他的黄金创作时期的到来。相信崔西民会给我们带来能够代表北京,代表国家,展现传统文化神韵和气质的作品。

崔西民为了能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寻找灵感,拓展创新之路,在平日生活里,除传统绘画,他也喜欢泥塑、剪纸、陶艺及一些民俗风土的东西,比如陕西当地的一些民族特色传统或是小玩意,他享受一切艺术带给他的感动。

一位文化大师不仅是在某个领域要有所成就,更会是一个关爱社会、道德情操的楷模。在平日里崔西民同样也热衷于公益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他朋友众多,佳话频传,他骨子里透露的老北京人的热情劲儿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动;作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驻会画家,他总是积极热情地参与公益活动,拿出自己的珍贵画作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马上要步入书画大师行列的老北京人崔西民心里已经深深地打上北京的烙印,他说在今后的创作中,他的题材将以北京为主, 北京的春夏秋冬, 北京的文化底蕴,北京的文化传统……中国画传承了千百年,人才辈出,能人高手更是数不胜数。中国画作为一个神秘的、令人无限遐思和向往的文化宝矿,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在这座文化宝矿中,崔西民平凡而朴实,他孜孜不倦为社会创造着的艺术财富,现在正在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在2012年9月14日举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山峰会中,崔西民的画作为北京市政府的官方礼品被赠予国外嘉宾; 同月2 9 日, 中俄家庭民宿交流活动中,崔西民的另一画作《凌波仙子》作为国际友人之间友好往来的礼品被赠予俄罗斯代表。

在当下中国画空前发展的时代,崔西民的画就如他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般,寻找着一条不失中国传统神韵与气质的创新之路,引领时代画风。他总能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用画笔在宣纸上赐予万物生命。在这个创作黄金期,我们期待崔西民用他惯用的温暖色调带来更多属于北京的记忆、感动和震撼,真正成为一位北京土生土长的书画大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饥饿的女儿:难以安枕的故事

作者:虹影

《饥饿的女儿》以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为背景地。在虹影笔下,它和文艺作品中的“大上海”颇有几分相似:江上…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