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成先生,牟平王氏,70后,鲁大毕业,美术教师,用功于书画艺术已十载,花鸟、山水、人物无不涉及。 王绪成先生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美术系,一直在基层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多年来,对书画艺术广泛涉猎、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作品多次在全国教师书画大赛中获奖,先后举办三次个人书画展。集中集中展示了花鸟、山水、书法等作品笔墨清新、构图新颖、意境深邃的艺术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王绪成先生是一个最肯于钻研和探索的人,他正直、坚韧、恬淡、笃定而又执着,有着一种天生的文人气质,外表看来波澜不惊,内心却充满了奋斗的蓬勃活力。在理论研究和书画的创作实践上,他既忠于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又善于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融入到作品当中,从内容到形式,从细节到整体,处处彰显出一份独特的风情。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第一、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关山行旅图》的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 第二、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示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体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scroll)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不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 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处,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谓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国书法艺术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 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观赏王绪成先生的作品,能够在笔墨之间体会一份出尘的洒脱,一份远离喧嚣的平淡,一种高山流水的绵长,一种荣辱不惊的心境,而更多的则是他对待艺术的坚定与热情,古人说,“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在我们大多数人为功名利禄马不停蹄、追名逐利的时候,王绪成先生却坚守自己的一方艺术天空,从容淡定的继续着自己在艺术这片土地上的垦荒历程。 愿王绪成先生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衷心的希望王绪成先生在书画展艺术之旅获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