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中国近代蜚声国际的文学大师。世人每每读起他的《围城》,总不禁被他风华绝代的才情所倾倒。殊不知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是一位被后来人誉为“文化昆仑”的巨匠。 对此,著名学者黄瑾曾有言为证:“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在他的一生中,无锡温润了他的少年时光,北京则陪伴他从成年一直走到终老,可以这么说,北京城,见证了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光。 清华大学“清华才子”抱得美人归1910 年,钱钟书生于江苏无锡,钱家为当地有名的诗书门第。相对殷实的家庭环境,使钱钟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幼就在国学、英文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优秀,但算术等理科却差的一塌糊涂,他报考清华大学时,国文、英文均获得几近满分的好成绩,数学却仅得了15 分,清华大学领导层还为是否应将他录取展开争议,最后,校长罗家伦决定破格录取,就此为他打开了一扇学问之门。就这样,年仅19 岁的钱钟书,离别家乡走向了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不仅学术氛围浓厚;还有令颐和园昆明湖水 人惊艳的校园风光,如著名的“水木清华”景点。从学校北门进入,前行不远,就能看到这被称为“园中园”的风景:一泓碧水环绕两座玲珑古典亭台;一弯新月映照荷塘;“水木清华”大字庄美挺秀,刻于亭台匾额之上……景色秀美,意境深远,令人流连忘返。曾在清华担任教师的朱自清这样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清华校园风光之美可见一斑。考入清华大学的钱钟书,想必也曾长久地在荷塘前停留,眼前的秀丽水色,应是让他想起故乡江南的美景吧。 钱钟书进入清华没多久,凭其渊博的学识,被学友赞誉为“清华才子”。在他学识锋芒毕露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传颂至今的爱情。在这里,他与夫人杨绛相遇了。大学时的杨绛,才貌双全,相传学校中曾有七十余名追求者,这些追求者曾被学友谑称为“七十二煞”,但她仍不为所动,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她在等待钱钟书。据杨绛回忆,初见钱钟书时,他穿得非常朴素,没有丝毫江南翩翩公子的做派,炯炯有神的目光里透露着自信的神气,幽默风趣的口才,深深地吸引了杨绛的目光。自此,两人一见倾心,共浴爱河,成了校园里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1933 年, 钱钟书与杨绛共结连理。 1935 年,钱钟书夫妇共赴英国,开始了留学生涯。此后他们又在南方待了几年,直到1949 年,他们才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重回清华大学,住进教职工宿舍——新林院,开始了执教生涯。 北京大学淡泊致远中关园北京大学原址在东城城区,后来搬迁至此,与燕京大学合并,并称为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隔街相望。 1952 年,清华大学院系调整,钱钟书夫妇担任文学研究所外文组研究员职务,因当时文学研究所编制暂属北大,钱钟书一家也因此从清华新林院搬到北大中关园教职工宿舍,其地为现在的北京大学东门对面。 杨绛《我们仨》书中曾这样写道:“中关园新建,还没有一点绿色,阿瑗陪我到邻近的果园去买了五棵柳树种在门前。温德先生送给我们许多花卉,种在院子里。蒋恩钿夫妇送来一个屏风,从客堂一端隔出小小一间书房。他们还送来一个摆饰的曲屏和几盆兰花将这座小屋装扮得极富情致。而钱钟书则称新家的小书房是他的‘容安室’或‘容安馆’。 ‘容安馆’听来好像很大的样子,其实整座住宅的面积才75 平方米,杨绛说,由屏风隔出来的‘容安馆’仅仅‘容膝易安’而已。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段日子里,钱钟书夫妇过得平淡而又幸福,忙时,书房讨论交流,闲时携手游遍北大风光。北大风景,首推未名湖畔。此地是校园里最美的地方,粼粼波光中,塔影若隐若现;横卧的石船,似要驶向湖心的亭台;环湖的垂柳,胜似美女的长辫;静谧的小桥,倾诉岁月沉静。迎风而立,满怀的诗情画意: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北大秀美,其周边风光更是多姿,如圆明园、颐和园,它们紧紧围绕着北大,想必钱钟书夫妇也曾去这秀色中把玩时光吧。 东四头条 干面胡同短暂的胡同生涯1959 年,文学研究部迁至旧海军大院,钱钟书也又一次迁入新居,他们一家迁入了东四头条1 号的文学研究所宿舍,开始了近三年的生活。东四头条,明朝时被称为头条胡同,清朝时,归属正白旗管辖,胡同名称不变。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东四头条。文革时期,改为红日路头条,不久重新恢复东四头条之名。1969 年,因其地建设外交部大楼,胡同被从中截断。 杨绛《我们仨》书中曾写道:“一九五九年文学所迁入城内旧海军大院。这年五月,我家迁居东四头条一号文研所宿舍。房子比以前更小,只一间宽大的办公室,分隔为五小间。一家三口加一个阿姨居然都住下,还有一间做客厅,一间堆放箱笼什物。” 三年后,钱钟书一家搬到干面胡同居住。干面胡同东端紧靠禄米仓胡同,是当时朝廷运输禄米的必经之地,几乎每天都有运输车从干面胡同穿过,每有车马穿过,必卷起漫天尘土,当地居民戏称之为“下干面”,时间长了,此胡同就得了干面胡同的称号。 1961 年,国家拨款在干面胡同15 号建设大楼,一年后竣工,请中国科学院社科学部高级研究员入住,其中包括了钱钟书、金岳霖等高级研究员,试想临近而居的哲学家金岳霖,应是钱钟书家里的常客吧。 杨绛对干面胡同旧居记忆犹新。据她回忆,他们的新家有四间房间,朝南三间,中间为客厅,配有一间厨房、一间卫生间、一个阳台。女儿结婚后,与他们同住,并置办了些新的家具,住的比较宽舒。 好景不长,中国进入“文革时期”,钱钟书被下放到河南,不久杨绛也被下放到那里,两人离开北京,未想一别就是十年之久。 直到1972 年,钱钟书一家才搬回北京,暂住在社科院学部7 号楼,两人为浪费的十年光阴感到非常可惜,便闭门谢客,一个忙着撰写《管锥编》,一个忙着翻译《唐吉可德》,似要将逝去的光阴追回。 三里河永垂不朽的文化昆仑1977 年的春天,钱钟书一家搬入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此后再没有搬家。三里河南沙沟周边有樱花似锦的玉渊潭公园,有银杏飘落的钓鱼台大街,有揽月胜地月坛,环境非常优美。走入三里河路,绿树荫下整洁的街道,能让人们浮躁的心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循着悄然散落的光阴,似乎能找到岁月沧桑的年轮。钱钟书的晚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虽然在他生命最后的这段岁月中,饱受疾病的折磨,但这段时光无疑是他与杨绛度过的最安宁平和的岁月。 钱钟书一家对这个新家很是满意,这套新居一共有四间房,一间为他们夫妇的卧室,一间为他们女儿钱瑗的房间,一间为他们的书房,有时候还用了充当客厅。在这个书房里,有一张宽大的桌子,为钱钟书使用的书桌,上面摆着笔墨纸砚,还有一些书籍,书桌对面墙上,垂有对联一副“一双同梦生花笔,九万培风齐斗楂”,笔法苍劲有力,为著名书法家陈衍恭贺钱钟书与杨绛新婚时的贺联。 1998 年12 月19 日,八十八岁的钱钟书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杨绛在《我们仨》 中的一句话,叫人久不能忘“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著名诗人柯利曾说:“死亡带走了一切,但夜莺愉悦的歌,仍留在大地上。” 钱钟书这座文化昆仑虽离世远去,但他博学求知的精神永远的留在人间,激励着无数后来之人。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 、文学研究家。著作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的边上》《人兽鬼》《槐聚诗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