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他的一生犹若划破长空的流星,辉煌而又短暂。触摸属于他的年轮,北京是他生命中最耀眼的时刻,这里许多的街巷都曾留下他的印迹,走进它们,就像走进一段流光溢彩的丹青传奇。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被国际评论誉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代表作有《愚公移山图》《八骏图》《负伤之狮》《田横五百士》等。 方巾巷胡同 沙滩后大街美术大师初养成徐悲鸿,生于姑苏江南,自幼喜爱绘画,少年时代便具备了较高的绘画水平。1917年,他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后经康有为介绍回到中国北京,先后落脚于方巾巷胡同和沙滩后大街,他万万没想到此次的北京之行,竟成了他绘画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遍查北京地图,方巾巷胡同早无踪影,通过查找一些关于地方志的书籍,才得知方巾巷胡同之名几经变更,最终被已被并入朝阳门南小街。 徐悲鸿在此居住时,曾拜访了当时教育部部长傅增湘,傅增湘对其作品很是欣赏,决定赞助他去法国学习先进的绘画技术。对于徐悲鸿来说,此后的生活不仅充实,还多了一份惊喜。不久他经过好友华林介绍,拜访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想必他后来全身心投入美术教育事业,应受到蔡元培这位教育家的影响吧。 蔡元培看到徐悲鸿的作品赞不绝口,恰好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刚刚成立,导师名额未满,便借机聘请徐悲鸿到此担任导师,徐悲鸿也随之搬迁至此。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新型研究绘画艺术的美术团体,具有开创性意义,研究员聘请的导师大都是当时画坛颇具盛名的人物,如贺履之、汤定之、胡佩衡等,独徐悲鸿年仅23 岁,是研究员中最年轻的导师,由此可见蔡元培对他绘画水平的认可和器重。 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大学并不在海淀区,而是在东城区沙滩后街一带,当下沙滩后街著名的北京红楼,则是北京大学的遗址。这里临近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是一片风水宝地。 想当年,徐悲鸿便在这里开始教授人物画和水彩画,并初步奠定了写实主义绘画风格。 1919 年,徐悲鸿在傅增湘的帮助下离开北京,到法国留学开始了又一段学习生涯。 回望他此次北京之行,收获了留法学习的机会和教学上的尝试,为其以后成为一代美术大师奠定了深厚基础。 校尉胡同 东裱褙胡同两段难忘的教学生涯转眼8 年时间过去,徐悲鸿留法归来。 此时的徐悲鸿绘画艺术造诣,已经迈入美术大师行列。一年后,徐悲鸿受聘为北平艺术学院院长,暂居校尉胡同。 校尉胡同,位于王府井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东与煤渣胡同、北帅府胡同、东帅府胡同相通,西与帅府园胡同相同,北面则是金鱼胡同,当时的北平艺专,是校尉胡同里最显眼的建筑,可惜随着城市规划脚步,校尉胡同已旧貌难觅。 徐悲鸿担任北平艺专院长后,开始推行改革,聘请知名画师任教,如一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就曾在此任教。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当时当权者的利益,受到了排挤。最终,他仅当了3 月的院长,就被迫离职,并离开北京,直到20 年后才重新回到北京。 1946 年,徐悲鸿回到北京,被教育部任命国立北平艺专校长,之后他在东裱褙胡同22 号租下房舍,开始了教学生涯。 东裱褙胡同,位于建国门内大街的南侧。 该胡同与西边的西裱褙胡同原为同一条胡同,统称为“表背胡同”,宣统年间,政府才以北京站街为界将胡同一分为二。为追寻大师印迹,开始在高楼大厦的夹缝里寻找东裱褙胡同,寻访半日却不见胡同踪影,寻人问之,大都不知道,直到找到一位老北京,才被告知建国门内大街南侧新闻大厦所在地就是昔日的东裱褙胡同。望着眼前的高楼大厦,想象着已消失不见东裱褙胡同22 号,不禁令人遗憾。 小椿树胡同9号 东受禄街16号悲鸿突离多悲壮翻开徐悲鸿遗孀廖靖文著写的《徐悲鸿传》,可得知他们曾租住过的东裱褙胡同22号,环境非常不好,房东经常深夜邀人打麻将,白天也是嘈杂烦躁,吵得他们一家不得安眠。他们便搬到小椿树胡同9 号去了。 小椿树胡同9 号,一处普通的四合院,院落不大,园内仅种有一棵小槐树。此地虽不如东裱褙胡同繁华,却非常安静。另外此地为前门大街、永定门广场、天坛等地环绕,环境堪为优美,想必我们的悲鸿大师也曾亲自到这些美丽处寻找绘画的灵感吧。 一年后,徐悲鸿在东受禄街16 号买下一栋房舍,从此结束租房生活。东受禄街,在北京火车站的东边,此地东起抽屉胡同,西至毛家湾,是一条较长的街道。60 年代,京城修建地铁,将东受禄街拆除了一大部分,徐悲鸿的房舍也因此被拆。 从廖静文女士撰写的《徐悲鸿传》中寻到了些关于此处院落的描写:“东受禄街的房子是悲鸿用卖画的钱买下来的。房屋并不十分宽大,但院内有宽阔的空地。西院还有一棵近百年的大槐树,枝叶繁茂。东院有一棵高达数丈的大椿树,在烈日当空的盛夏,它像一把巨伞一样,给我们带来凉爽的浓荫和习习的清风。”徐悲鸿一家搬到这座院落时,院内一片荒芜,他们割去杂草,种上果树和蔬菜,过上了恬静温馨的生活。 徐悲鸿在此居住时,正处在他绘画事业的巅峰期。北京解放之前,徐悲鸿毅然辞去国民党邀请他赴台邀请,并为和平解放北京,多次劝告傅作义。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创作出大量佳作。可惜正直壮年的徐悲鸿,因积劳成疾于1953 年撒手人寰。此后,廖静文遵照徐悲鸿遗愿,将其生前所有作品都捐献给政府。政府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在此地建立徐悲鸿纪念馆。 新街口北大街大师精神永流传1966 年,北京开始修建地铁,在地铁线上徐悲鸿纪念馆被迫拆除。1973年,周恩来指示重建徐悲鸿纪念馆,几经选址,最终选在新街口北大街53 号建馆。1983 年1 月,徐悲鸿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馆内展出的有徐悲鸿创作的油画、国画、素描及书法等真迹,每年都有千万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秋风劲吹的季节,独自走进徐悲鸿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徐悲鸿铜像。 站在铜像前,凝望着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画家,透过他的眼神,仿佛能看到他内心澎湃的艺术创作激情。在他的作品展室,多有书法爱好者驻足,甚至还看到有小朋友在一旁临摹他的作品,想必一生倾心美术教育的徐悲鸿若泉下有知,应会感到些欣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