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者:Linda Y Long 美籍华人,现在北大就读法学系。从纽约MIDtown到香港,从贵州苗寨到老北京胡同,她都独自背包走过。爱旅游,爱写游记,爱拍照,喜欢美食。 旅行缘由大栅栏的胡同极多,每一条都有与众不同的故事,穿行胡同中,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深厚。 旅行地点钱市胡同+廊房头条+门框酒缸+门框胡同+内联升+瑞蚨祥+京味贾家+马迭尔冰棍+观音寺+樱桃斜街+樱桃胡同+琉璃厂火神庙+一得阁+中国书店钱市胡同+廊房头条+门框酒缸+门框胡同+内联升+瑞蚨祥大栅栏不仅仅只是一条现代商业街,它的骨子里弥漫着古老的商业文明和胡同文化。钱市胡同,廊房头条到四条(廊房四条即现在的大栅栏街),樱桃斜街,樱桃胡同以及街面上的那些老字号,只有慢慢地探寻,才能发现那浸润在骨子里的味道。 走在珠宝市,若不细细寻找,真的会错过 13 钱市胡同。从珠宝市的南端一直往北走,路西,一家品牌折扣店和北京天街伟业超市中间,有一条极窄极窄的死胡同便是了。这里是京城最窄的胡同,仅70 厘米,而且是清末民初时京城中钱市最为集中的地方,很多人认为这里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 现在,胡同中还留有一些旧时炉房、钱市的遗迹。胡同北侧一座二层的小楼上竟还留有一块石匾,匾上好像是涂了红漆,时间久了红漆起了皮儿,露出了下面的字,依稀是“万丰银号”的字样。胡同的南侧全部是三合院,这些三合院都很小,院里十分拥挤。仔细看时会发现,有的房上还留有气窗,这些气窗就是当年炉房的遗迹。最里面的7、9 号院,院中建了一个巨大的罩棚,罩棚下面是两排整齐的小房,这里就是清末做银钱交易的交易所。真是难以想象,清末热热闹闹的银钱交易所竟是在如此僻静的角落里。想来,即使有窃贼犯案,也不容易逃出,只要堵在胡同口就能很轻易地抓到。如今,小胡同里住着的已经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昔日里吞金吐银的钱市胡同也变成了寻常民居,只留下了旧迹讲述着历史。 继续沿着珠宝市向北,走到头,西侧的胡同便是 14 廊房头条。金庸先生的家族前辈查慎行著于清代的《人海记》中提到,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之初,曾在城门口和钟鼓楼等处建造店铺房屋,招商经营,统称为“廊房”。如今前门外的廊房头条等胡同名称就是那时的遗留,堪称是北京最早的招商区。数百年间,这条胡同先后有过不同的主要店铺。先是被称为“灯街”,有华美斋、文盛斋、秀珍斋等二十多家灯笼铺。后来又有买卖金子为主,称为“金银珠宝一条街”,而后又专精玉器。今日走在胡同里,也找不到这些商铺的痕迹,只在正阳书局的门口,抬头望去,二楼的墙上还有一块古旧的牌子,上书“瑞文斋玉器”,依稀能见到过去的碎片。 胡同里还有一家 15 门框酒缸,这样的酒铺儿在过去是极多的,劳作一天的人们傍晚喜欢到这类酒铺儿现打2 两“门框二锅头”,要上一包花生米,来度过惬意的夜晚。现在重修的这家酒铺儿,就为唤醒人们的胡同生活记忆,让老北京的情节为更多人所知。 酒缸旁边的胡同就是 16 门框胡同。当年的门框胡同汇聚了京城著名的小吃摊,从南到北依次有北京复顺斋酱牛肉、年糕钱、豌豆黄宛、油酥火烧刘、馅饼陆、爆肚杨……每一家的门脸都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今天来这里,小胡同里已经没有正宗的老店铺了,只能去廊房头条找找爆肚冯和小肠陈了。 穿过胡同,到大栅栏街,街上的老字号一家挨着一家,最值得看的莫过于 17 内联升和 18 瑞蚨祥。内联升的门口长年有匠人在展示制鞋工艺,3 楼还有博物馆,展示着各式各样的鞋子,也能看到《履中备载》。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见到非遗大师何凯英,听他聊聊千层底布鞋的故事。瑞蚨祥则是在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的指导下传承不断。 一直向西,走到大栅栏西街,也就是原来的观音寺街,一路之上古建众多,紧挨着青云阁,那一溜儿建筑,都一样的风格,只是门口挂着不同的牌子,“ 19 京味贾家”、“福兴居”、“三元楼”、“味美鲜”……还有那些零散的小店铺,门口的木制家当,都有着古老的味道。京味贾家是著名的京派饭馆,有不少当家菜。打卤面是我认为最够味的,精道的面条,鲜香浓厚的卤汤,老北京的味道。 出门走两步,到马路对面的“ 20 哈尔滨中央大街马迭尔冰棍”买上两根冰棍,甜而不腻,冰中带香,是法籍犹太人1906 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冷饮店,这家分店的味道依然很好。夏日的午后,品着这点清凉,即使烈日当空,心下也无比舒爽。 走到分叉口,正对着的就是 21 观音寺了。这座观音寺建于明朝,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在接受信徒们的顶礼膜拜之外,它还见证了这条街的兴衰往事。 如今这座寺庙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大杂院。寺庙建筑虽历经沧桑,仍保留了主要的遗存,亟待修缮与保护。 走右侧的胡同,便是 22 樱桃斜街。人流一下子少下来,极为安静。走约200 米,右手边有一条折返方向的胡同 23 樱桃胡同,这里已是典型的住宅区,门口有时会有老人悠闲地坐着,享受着阳光或绿荫,游人几乎没有。这条折返的拐弯,正如这里的产业布局,经过这一奇特的转身,由大栅栏的繁华喧嚣到了琉璃厂的沉静雅致,妙趣横生。走一小段延寿街,便到了琉璃厂东街。29 号院就是 24 琉璃厂火神庙。门脸是火红色的,就好像真的有火神住在这里一般。琉璃厂特殊的商业环境,纸张多,木建筑多,巷子也不宽,防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曾经的地位可想而知。 向西走,路的北侧,有家 25 一得阁。这里最出名的就是墨汁,启功老先生曾题词:“砚池旋转万千磨,终朝碗里费几多。墨汁制从一得阁,书林谁不颂先河。” 快到南新华街的尽头处,则是 26 中国书店。 它的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对我们历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古代典籍、书刊资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掘和抢救,搜求中外古旧书刊达数千万部之多,使无数古代典籍和文献资料得以持续传承,是最为人所敬佩的一项工作。墨墨书香,文化传承,店里常有来找书的人,也是找回了文化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