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北京根深蒂固的市井文化缺少不了接地气儿的胡同和耳熟能详的叫卖声,那么映衬在四合院上方清脆回响的鸽哨声也是北京一方水土中不可缺少的精气神儿。 小鸽哨 大背景 现如今偌大的北京城之中,很少能在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中看到鸽子的身影。 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北京人养鸽子、玩赛鸽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北京的传统文化、市井文化而流传至今,以鸽子发源而出的讲究也非常多,鸽子按类别分为观赏鸽、赛鸽,如果细分到每一品种那就更是数不胜数。养鸽子的人更讲究按“盘” 来计算鸽子的数量,鸽友间切磋养鸽的技术,互相欣赏鸽子的品类,包括鸽子飞盘、落房、进窝、梳理等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他们互相讨论和鉴赏的重点。 养鸽子是在老北京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当养鸽子传到宫中之后,皇宫的富贵生活又赋予了鸽子佩戴鸽哨的新玩法,一枚小小的鸽哨就随着时代的更迭传回到民间,让普通老百姓也都喜爱上了鸽哨。 当时给鸽子佩戴鸽哨深受追捧,逐渐发展出来“惠”、“永”、“鸣”、“兴”这四个响当当的制作鸽哨的字号,每一个字都是取创始人名字当中的一个字,而非姓来命名,每当完成一个鸽哨,这四家的手艺撰文、摄影 / 海硕 人都会将字号刻在鸽哨之上,给小小的鸽哨增加了不少收藏的意味,也创造了北京鸽哨的“老四家”。 早年间,皇宫里负责养鸽子的王太监年老之后,退休出了宫,但是养鸽子、做鸽哨的手艺一直都没扔下。王太监经常去到当时北京非常有名的隆福寺鸽子市溜达,经常光顾一家专营竹器、竹篾的铺子,因为相处不错,王太监便把鸽哨和插鸟笼的手艺倾囊相授,店里的伙计耳濡目染学成之后,后来分散在京城各处,为北京鸽哨的“老四家”奠定了基础。 作为流传至今的“永”字鸽哨,第一代传人“老永”大约生于1830 年前后,“老永”鸽哨以二筒带崽鸽哨名镇京城,所谓“崽”,就是鸽哨的前脸口上带有小响,当鸽子飞翔起来的鸽哨声音更加丰富。而“老永”的儿子“小永”以三腔双截口葫芦鸽哨而著名,但是“小永”虽将永字的手艺传承下来却没有后人继承他的手艺,便由其侄子王永富传承了永字的衣钵。至此,看似简单的一枚小小鸽哨,穿越皇宫的红墙黄瓦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心插柳 巧传承 生于1908 年的王永富作为“小永”的侄子,在“小永”去世后撑起了永字鸽哨,成为第三代传人。王永富深得“小永”真传,将老百姓家俯拾皆是的普通果壳都能制作成精致的鸽哨,打破了很多人都对鸽哨固有的印象,比如用白果壳和莲子壳制成的鸽哨等就颇具新意。 与此同时,同样是从民间走出的吴子通对鸽哨的制作也是倾爱有加,便师从“小永”学习技艺。吴子通之后另立门派,成为了“鸿”字鸽哨的创立者,为了区别于永字鸽哨,吴子通将鸿字鸽哨的哨口制作成长圆形状,不同于永字的圆形哨口。其后加之百姓对鸽哨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以“小永”、“鸿”、“翔”、“文”为主的北京鸽哨“小四家”,鸽哨的传承有了全新的发展。 王永富因为自身的聪慧,加之与吴子通半师半友的技艺切磋,让永字鸽哨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顶峰。 或许是巧合,作为永字鸽哨第三代传承人王永富每日在家研究制作鸽哨的过程,深深吸引了住在隔壁的一个小孩儿——当时年仅十几岁的何永江。每天的耳濡目染让何永江对王永富手中那些小小的鸽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永江回忆说:“第一次看见摆在桌子上的玩意儿,并不知道是制作鸽哨的工具。”在学与玩之间,鸽哨的种子种在了他的心里。尽管成年后何永江在工厂工作,但是并没有让他将师傅王永富交给他的鸽哨手艺丢掉,在师傅去世后,何永江扛起了永字鸽哨的传承大旗,逐渐回忆并恢复永字鸽哨的制作技艺,已经65岁的他与老伴儿尚利平一起查阅史料,整理成文字,并将史料中记载的鸽哨和师傅的口传心授的技艺完整恢复、保留下来,成为了永字鸽哨的第四代传承人。 小鸽哨 讲究多 一枚鸽哨,看似简单,实则是内藏很多玄机和讲究。鸽哨,按照种类分为葫芦类、星眼类、排类、筒类以及收藏类五大类。 几乎每一个鸽哨的外观都颇具讲究,有寓意二十四节气的,有寓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有代表老北京城格局的,也有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也可以代表音乐的五律)。《燕京岁时记》中曾有记载:凡放鸽子之时,比以竹哨缀之于尾上,谓之壶芦,又谓之哨子。壶芦有大小之分,哨子有三联、五联、十三星、十一眼、双筒、截口、众星捧月之别。盘旋之际,响彻云霄,五音皆备,真可说是悦性陶情。而永字鸽哨能流传至今,就是凭借了其“崽”(小哨)多、材料独特、结实耐戴,并且声音清亮、音高深受鸽主们的欢迎。 要制作鸽哨,原料听起来颇具趣味,一般的原料可以选用竹子、葫芦、苇子等等,而若制作收藏类的果壳鸽哨,原料就可以选用风干的橘子皮、龙眼壳、桂圆壳、莲子壳、荔枝皮、白果壳、菱角壳、牛骨等,讲究的就是轻巧,不影响鸽子的飞行。 不论是葫芦、竹子还是果壳都需要经过特殊处理,经过晾晒和特殊处理后的原料还需要经过一两年的风干处理,才能成为鸽哨制作的原料,而这一特殊的处理也是永字鸽哨制作技艺的亮点和重要一环,秘而不宣。不仅是普通材料,以前有钱的大户甚至选用象牙,象牙难寻,便用骆驼骨、牛骨来代替,流传下来“骆驼骨头假象牙”的民间俗语。 说到鸽哨的制作工具,可谓是“千人千面”。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依据需要自己制作。常用的工具有大小扁口刀子、大小鹰嘴剜刀、大小凿口刀子、木锉、砂纸等。 永字鸽哨的传承人何永江凭借年轻时钳工的技术自己制作了所需工具,还用了牛角制成了油壶,方便刀具上油打磨。 要制作一个完整的鸽哨,以葫芦为例,首先要在葫芦中部切开,取葫芦的下半部分;接着从开口处将葫芦的内壁掏干净,直到露出葫芦的筋脉为止,当用手电筒灯光照射其上能映出光线,说明葫芦内壁的厚薄刚刚好,触手感觉完全像鸡蛋壳般轻薄。如果需要听起来音节更多,仍需选用葫芦的下半部分,将这一部分从中切开,或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置入竹片作为挡板,再将其整个粘连起来,最多时能达到8 个音律的效果,甚是好听。 制作好哨身,就要开始制作哨口。哨口选用竹子,切割打磨成与葫芦切口大小相当、位置匹配的小薄片,在薄片上刻好开口,再将薄片与哨身粘连,这样哨口和哨身就粘贴好了。静置后还可为鸽哨喷漆上色。这些只是鸽哨最基本款式的制作,若排类、筒类的制作则更加繁琐。何永江说:“如果仅仅是制作鸽哨,连续几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但是每做一个步骤,都需要对步骤和过程进行还原,尽最大可能与史料上、记忆中的老永字鸽哨保持一致,而这一过程就要花费很多时间。”何老师在此还特意强调,制作好的鸽哨是绑在鸽子的尾羽上,并非是大众误认为的是绑在鸽子的脚上,这一误区也说明了大众对鸽哨的不了解。 口口相传 再发展 作为永字鸽哨第四代传承人,何永江既有恢复保留,同时综合了几代制作技艺的特点加以改良,让鸽哨呈现出超薄、超轻、美观、别致的特点,不论是鸽子佩戴还是收藏都成为了上品。鸽哨作为传统的手工制作,除了模仿,还需要很高的悟性,需要将师傅或是老辈儿的口口相传铭记于心,幻化成手中的艺术。 为了将永字鸽哨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何永江让自己的儿子和姑爷都继承和学习了这一传统技艺,不仅是希望后继有人,还因为鸽哨具有的独特性,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鸽哨,每个鸽哨都有自己的外观、设计、重量,若成套制作的36 个鸽哨更是没有重样的,所以这一特点就需要传承者需要更多的用心去记忆、学习和理解。 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字鸽哨,在传承的同时,也着重发展鸽哨的收藏性,经非遗中心的特批,永字鸽哨获得制作几个象牙鸽哨的许可。除了鸽哨技术上的传承,何永江与老伴儿尚利平正在为永字鸽哨申请国家级非遗积极做准备,希望能将特批的几个象牙鸽哨作为收藏级藏品入选国家非遗,同时希望能在博物馆收藏展出,现在永字鸽哨已经在海内外很多艺术展参加过展览,未来小小鸽哨将承载更多历史和希望。在皇城根之下,伴着胡同的青砖灰瓦,鸽子在京城的上空盘旋,耳畔回响起阵阵清脆的鸽哨之声,一股浓浓的北京情怀荡漾在人们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