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帝都,国内外的游客估计都知道北京药店的老字号同仁堂、鹤年堂。可在两广路上,著名老字号饭庄丰泽园的旁边倔强地屹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显眼的招牌上书:德寿堂。从1934年创立至今,这家80岁的老药房在洗尽历史的铅华之后,仍旧屹立在北京老字号之林,实为难得。 老药店 初长成 走在虎坊桥附近,很多人都会被那一座亦中亦西的小楼所吸引。拓宽后的两广路上,兀自地保留着这样一座老式建筑,“德寿堂”的招牌赫然入目。 从外观看,大概三四层的老药店周身的青砖和廊柱结构煞是惹眼,建筑顶端的西洋式钟表更是画龙点睛。药店侧面高悬着“德寿堂南号参茸药店”的招牌古韵十足,让人很自然地走进这家老药堂。 德寿堂的创立要归功于一个当时的创业青年——康伯卿。康伯卿(1887 年- 1945 年),字印寿,号旭东,原籍北京广渠门半壁店,祖辈务农。17 岁进西单怀仁堂药店学徒的康伯卿凭借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对药方精于琢磨,并默记于心。出徒当伙计后,他经过十余年研习实践,逐步有所成就。 30 多岁的康伯卿离开怀仁堂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他自己白天在家制作眼药棍、万应锭等中成小药,晚上挟药包串客店向外埠来京的客商推销。历经一年多,他筹集到90 块大洋,于1920 年在崇文门外南小市租了4 间房( 其中3 间做药,一间做门脸) 开办了德寿堂药铺(总号),主营自制的丸散膏丹,后增加了汤剂饮片。 1921 年下半年,康伯卿以鸡鹤图案申请注册了商标,研制推出了以其姓氏命名的“康氏牛黄解毒丸”,德寿堂因一个小小的药丸获得了大发展的机会。 1922 年,康伯卿在崇文门外南小市口内下唐刀1 号、2 号买下22 间房产,通过扩大制药车间,增加30多名伙计,新添8 台印制药方的机器,使“康氏牛黄解毒丸”的年产量增加到几万盒。另外在广渠门外鹿圈买地11 亩开办了养鹿场,自采鹿茸。随着生意日益兴隆,资本逐步雄厚,1928 年康伯卿在崇文门外东花市开办了德寿堂药铺(东号),1934 年在珠市口西大街开办了德寿堂药铺(南号),其在三家店铺中属于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一家。南号开业之初,只卖从总号制作并运来的药,后来才发展为前店卖药,后店做药。 一味老药闯天下 每家老字号都有自己的“镇店之宝”,都是汇集了先辈和创始人心血和智慧的集大成。德寿堂的镇店之宝就是从1921 年诞生的“康氏牛黄解毒丸”,每一枚小药丸都伴随着药店历史的发展从过去迈入了今天。 1920 年德寿堂药铺(总号)开业后,为在京城众多药铺中形成德寿堂的经营特色,康伯卿于1921年请来老中医吴鸿溪参与,通过对主治肝、肺、胃蕴热,风热上攻所致热症的三黄丸、枝子金花丸、上清丸、黄连丸、清火凉膈丸、清脑丸等著名古方进行加减味套制,研制出了“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的新配方。 新配方不再采用奇缺难得的犀角、羚羊、麝香,而以加倍的牛黄代替;另将补虚药物人参、阿胶、肉桂、大枣、白术、茯苓、当归等剔除,只选用清热解毒、祛热化痰、清咽利嗝之物,主要成分包括:黄芩、桔梗、雄黄、冰片、薄荷、防风、赤芍大黄等。 将这些原料研成细末,用上等蜂蜜精心加工调制成丸,外封蜡皮,蜡皮上盖“牛黄解毒丸”朱砂印戳和“德寿堂”金字印戳各一枚。每颗药丸重一钱,每盒装药10 丸。药盒外包装为“万”字不到头图案,药盒内附赠德寿堂门脸图、德寿堂广告画及引方,可见康伯卿具有很高的经营头脑和商业头脑。 1922 年下半年,康伯卿以“鸡鹤”图案申办了商标注册,正式开始生产和销售鸡鹤牌“康氏牛黄解毒丸”,该药一经面市,便以配方独特,疗效显著,迅速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药精品,继而在20 世纪30年代的南洋赛会上荣获奖牌,在中南海国货精品展览会上获得褒奖,后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康伯卿执掌经营德寿堂25 年,其在分析古药方和研发新药上坚持不断探索,勤奋钻研,成果丰硕。 他曾说:“为人一生,切要有所发明、创新。自古以来,中成药有进展之新药剂,均已古方为本,改进而成。” 他在制药中既依照京师国药商会1171 种配方,又善于汲取各家配方之长,通过对许多古方进行合理的加味或减味,先后创新研制出了康氏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舒肝丸等丸散膏丹多达200 余种。 老百姓自古都讲:医者仁心,而制作出售药品也讲究“药德”。为了药材的品质,康伯卿自制成药一定要选用地道的药材。他总是根据药品加工后的颜色来判断,如果颜色达不到标准,就将整批原材料销毁不用,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信誉。虽然1956年德寿堂公私合营时将康氏牛黄解毒丸配方交出,后转由同仁堂生产和销售,但是德寿堂康氏牛黄解毒丸在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史册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并在老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广而告之 火车报时 看着街头、路边、电视、手机、电脑上形形色色的广告,估计很多人都认为广告是现代人的发明和创造。可要追溯历史,咱们的老祖宗早就想到了咱们的前头,德寿堂就是很早一批“敢于吃螃蟹”的商家。 康伯卿在经营上富于创新精神,在企业宣传上同样意识极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注重利用媒体广告宣传自己的企业并不多。但康伯卿在企业宣传上不仅舍得大投入,而且善于选择最佳的方式和途径。 当年在京城庆乐、三庆、华乐、开明等大小戏园子里,都能看到德寿堂赠送的绣有“德寿堂康氏牛黄解毒丸”广告的门帘、台幛、帷幕。许多京城知名艺人如侯宝林等也常在演出中为德寿堂的牛黄解毒丸做义务广告。当时各大报纸、广播电台、有轨电车上处处都有德寿堂的商品广告。 不仅是广告,为有效招揽顾客,扩大药铺影响力,康伯卿独出新裁地在德寿堂药铺(南号)二楼露天平台南侧外立墙处,设计安装了一列用燃油驱动的仿真小火车,可穿过外立面左右开凿的两个涵洞,并沿着环形轨道循环运转。这一独特新颖的宣传创意引得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可谓观者如潮,以致交通堵塞,大大提高了德寿堂的知名度。 历经风雨 重现辉煌 步入20 世纪40 年代,1945 年康伯卿在执掌德寿堂经营25 年后因病去世。依照其临终嘱托,由其子康燕侠主持德寿堂业务,德寿堂总号、东号、南号日常的经营管理事务分别交由各号的资代经理负责。 1956 年德寿堂进行公私合营时,康燕侠将康氏牛黄解毒丸秘方交出,该秘方后转给同仁堂生产和销售。从此德寿堂的前店经销中成药和汤剂,后店加工一些前店偶尔短缺的小丸药,后店加工于20 世纪70 年代停止。1958 年北京市调整商业网点,德寿堂总号、东号被撤销,仅保留下德寿堂南号。 文革期间,德寿堂一度改名为北京市宣武区虎坊桥中药店,70 年代中期才恢复原店名。1975 年以后,德寿堂注册开办了德寿堂中医诊所。诊所以缓解百姓看病难为目的,以专治疑难杂症为服务特色,聘请京城数十位知名老中医、中医名家传人轮流坐堂把诊,凭借其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获得了许多荣誉。 从1956 至1991 年,德寿堂药店为北京市一商局宣武区百货公司下属企业。自1992 年起德寿堂几经易主,最终于2005 年8 月,由金座有限公司出资,将德寿堂药店更名并重新组建了北京德寿堂医药有限公司。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更迭,老药店德寿堂凭借着自身的制药技术和好口碑在当今的市场中屹立不倒。2000 年德寿堂被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2004年德寿堂被北京市旅游局确定为“旅游定点单位”,2007 年被北京市商业联合会评为“北京市商业优秀特色店,2010 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老字号不仅是医术精湛、制药讲药德,作为老字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老建筑同样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用两广路繁华地段的德寿堂南号,不仅建筑风格上中西交汇,其前店三层阁楼,后连两进院落的格局极具特色。如今,同仁堂、长春堂等老药铺的原始建筑均早已拆除,德寿堂成为北京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建筑历史原貌的中华老字号药铺。 北京解放后,为使德寿堂这座特色建筑既能保持其传统的商业功能,又能完好保护其历史文物价值,宣武区政府及市、区文保部门曾对其进行过三次修缮。1987 年宣武区政府将德寿堂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两广路扩路进行暗挖施工,使德寿堂建筑出现安全隐患,企业因此停业4 年。 停业期间,德寿堂曾在宣武区永安路租借了一处底商临时经营。2003 年北京市政府将德寿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年底至2004 年9 月对德寿堂进行了第四次整体修缮。2004 年11 月18 日修缮一新的德寿堂重张营业,紧邻老饭庄丰泽园、纪晓岚故居,这三个在历史上走在不同轨道上的老建筑,更多地承载了它们自身的历史,而到2014 年,整整走过80 年历史的德寿堂风采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