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属西城区厂桥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 最霸气:大栅栏“四大斜街” 樱桃斜街:因广种樱桃而得名,坐落于此的”梨园公会”曾让这里名震一时。 杨梅竹斜街:因为街上曾住过一位姓杨的媒婆而得名,曾是京城有名的文化街,清朝、民国时期都曾是文人墨客扎堆儿的地方,曾经潦倒的沈从文居住于此,写下了名作《边城》。同时京城四大“购物中心”之首——青云阁坐镇杨梅竹,同时又有七家书局在此落户,可谓辉煌一时。 铁树斜街:算得上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从金中都算起。原名李铁拐斜街,1965年更名为铁树斜街。最有名的要数是铁树101号,这个两进的院落曾经是梅兰芳的出生地,也让这条老街名震一时。 棕树斜街:清代称王寡妇斜街,清末改称为王广福斜街,1965年更名为棕树斜街。 最好记: 上斜街:位于宣武区西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下斜街。因是河流故道,弯曲不直而得名。明朝上斜街曾称西斜街。清代分上下斜街。上斜街又分上斜胡同,路面较宽,西高东低。早年为河流故道。该街有三忠祠,明代天启四年(1624)敕建,为祭祀三位山西省抗清官员,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时辟为山西会馆。这里的东莞新馆是清初年羹尧生活过的地方。该街二○四中学曾是河南会馆。 下斜街:位于宣武区西北部。,因北端有上斜街,北部称上,此街在上斜街南部,故称下斜街。明时两段合称西斜街,清时改称槐树斜街。又因街南口路西有土都庙,在今宣武医院内,故亦称土地庙斜街。1965年称今名。上下斜街在元时是自大都(新城)至金中都(旧城)的重要通道。 东斜街:东北口起于西黄城根南街,东南口至灵境胡同和西单北大街相连。这条街在元代是一条河,明代沿岸始有民居,其西口有一座石桥,称甘石桥,因其地处于甘石桥之东,故称甘石桥东斜街。后来,河道改为暗沟,遂形成弯曲的斜街。 西斜街:东南起西单北大街,西北至丰盛胡同。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故称斜街。与东斜街相对,故称西斜街。清代在今西斜街东口有桥称干石桥,以桥为界,东为干石桥东斜街,西为干石桥西斜街。后来干石桥改称甘石桥,其两旁街名简化为东斜街,西斜街。1924年北京兴办有轨电车,此处是天桥至西直门有轨电车路线的一个车站,称甘石桥。 最难觅踪影: 外馆斜街: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至黄寺大街。大体呈东西走向,东段略偏向东南。因街位于原外馆地区,故名外馆,亦名哈尔哈馆。外馆始建于明代,是京城六馆之一。这里隶属于清廷理藩院接待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地方。当时外馆占地四十八亩,因当时蒙古共有四十八家王公贵族,故设大小宅院四十八所。蒙古西藏的一些商人与内地商人在此进行各种商贸交易,繁华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