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中国文坛一代宗师。他出生在风光秀美的江南乌镇,对人文美景有着别与常人的热爱。长大后,他来到北京,一直到终老都未曾离开。这段时间里,他曾为城里的秀色所倾倒,像琉璃厂文化街、颐和园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多年之后,他曾居住过的后恩寺胡同13号院,也与同他生前曾走过的地方一样也成了一处引人注目的美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游赏。生于桃源,眠后秀色,美景情结贯穿了茅盾的一生。 琉璃厂里寻墨香 1913 年,袁世凯正在为称帝做准备,传奇将军蔡锷被禁皇城,京城政治波涛汹涌。然而在这年,北京这座古城海纳百川的情怀却没有丝毫改变。它的古老和宽广吸引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茅盾就是其中之一。同年10 月,茅盾离别乌镇,只身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第一类指文、法、商专业本科)学习。 茅盾酷爱读书,当时书铺林立的琉璃厂也就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的作品中曾这样写道“旧书铺都集中在琉璃厂,望门对字,招揽顾客,竞争激烈。但是,他们真正欢迎的,是一些老主顾,——前清遗老,也贩卖古书的古董商人,附庸风雅的暴发户,等等。每逢这些人上门,掌柜亲自招待,敬烟奉茶,不等开口,便搬出许多书来,夸说这些宋、元刊本别家没有。”他穿行在这条街巷之中,翻看各类书籍,碰见喜欢的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这段时间里,他像一块大海绵,一刻不停地吸吮着书籍中的营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光如水,转眼百年,今天的琉璃厂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旧时诸多的书铺已渐没落,当红的乃是如荣宝斋、宏宝堂等书画作品贩卖地。走在这条街巷中,墨香阵阵,引人沉醉,虽偶有店家迎面问询是否需要名人字画,但在这条街上却也不伤大雅,甚至会心动入室,购得佳作,当然眼光一定要毒辣。 颐和园林好风光 说起茅盾在北京的日子,留给他最深印象的莫过于颐和园。仅从他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就能知晓他曾两次到颐和园游赏。 “我在一九一四年游过颐和园,相隔三十五年,一九四九年春重游颐和园时,虽已日月重光,而此园风物依然如故。”另外,1959 年7 月,他与夫人携儿子、儿媳、孙女、孙子再游颐和园,可以说颐和园曾留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是清乾隆皇帝为孝敬母亲孝圣皇后而建立的园林。 1860 年,清漪园遭受英法联军洗劫。1888年重建,改名为颐和园,成了慈禧太后的花园。1900 年,颐和园遭到八国联军破坏,后又经几次修缮,成了今天的模样。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中国最美的皇家园林,每天都有无数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如果说十月是北京最美的季节,我愿意以“城内最美风景”称赞颐和园。由东宫门入园,沿途有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等颇具皇家特色的建筑,由玉澜堂向左是碧波潋滟的昆明湖和鬼斧神工的十七孔桥;向右是豪气冲霄的排云殿和梵音佛语的佛香阁,再向右还有颇具江南风情的苏州街。另外像南湖岛、石舫、谐趣园等也是一等一的美丽地,整个园林实如人间仙境,令人沉醉。 胡同深处美名扬 南锣鼓巷,北京胡同文化的吸管,在这里,名人故居是文青们的怀古地,美食店铺是吃货们的欢喜地,剧场剧院是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这里是人们对于北京胡同记忆的一个重要坐标,无论老北京,还是北漂客,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惊喜。 地铁南锣鼓巷站E 口出,向北直行约400 米,东西方向的后恩寺胡同横陈眼前,著名的茅盾故居就在这条胡同深处。茅盾在此居住数十载,留下了很多属于他的印迹。沿着胡同向东行约200 米,便来到了他生前住过的院落。这是一个免费的景点,游客只需要登记身份证就可以进入其中。 走进故居,迎面墙上刻着“茅盾故居”四个雄健的大字,阳光斜斜得打落字上,充斥着胡同悠闲和久远年代的味道。向里行去,东西南北四座房间中央是一处藤架,上面盛开着鲜艳的花,爬满了常青藤萝。 遥想茅盾当年,就是在这座院落中种下花果,并置秋千,推送着年幼的孩子,日子平淡又幸福。 藤架正前方是茅盾半身塑像,游客们多在此拍照留念。塑像之北的房间是茅盾展室,主要展出的是他于1913 年到1949 年之间的作品和生活经历。藤架东西则分别是1949 年之后的作品和旧书成排的书房,南面的房子是他的卧室和家乡乌镇的简介。这整座院落,面积不大,带给人的却是对大师往昔温馨时光的诸多回想。我在此停留多时,他生前用过的钢笔等物件,卧室复原图,字体真迹及刻有他印迹的每个地方我都仔细的观看,生怕错过些什么,最后我流连于介绍他家乡乌镇的房间,美丽的乌镇,浓郁的江南水乡味道,给予了他美景情结,古老厚重的北京城则丰满了他的美景情结,使之生死皆如在画中,或许这就是属于他的一种宿命,美景情结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