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摄影大师海茵茨·冯·佩克哈默尔摄于1930年,庙会上正在吃饭的满族妇女;摄于民国时期,庙会上的踩高跷表演。 摄于2013年春节,厂甸庙会上的相声表演;胥志成摄于1956年,厂甸庙会中热闹灯市;美国摄影大师西德尼·戴维·甘博摄于民国时期,雍和宫庙会中的打鬼舞。 庙会是北京千百年来的社会活动之一。 庙会始于古代的“社祭”,社祭的时候,百戏杂陈,百货云集,有来看社祭的(来看戏);有来看杂技的;有是来买百货、生活必需品的,所以社祭又叫“社会”。社是什么?就是古代的土谷词(土地庙),因此就有了“庙会”这个名称。 北京的庙会,从地区上来分,可以分为城区和郊区;从性质上来分,可以分为;定期集市、小型物资交流会、小型商品供应站式和以进香敬神为主要目地的庙会。 早年由于娱乐场所太少,供应生活用品的商店不多,供应山货的全在庙会,因此庙会就发达起来。定期集市的庙会有土地庙、花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同时也有半集市半佞神迷信的东岳庙,都是按照每旬日子轮流举行庙会。上述的几个庙会,除了花市是专供应生活用品和部分农具的,没有庙的集市,东岳庙大部分是香客,没有杂技场以外,其他4 个庙会,内部大致一样,而且赶庙做生意的,也是原班人马,由土地庙往东北城赶,赶到隆福寺,翻回头来,再赶土地庙,所以庙会日期安排的也很恰当。这4 个庙会,没有香客,庙会里主要的是刀剪针线、栊子、篦子、鞋面,纸花等妇女使用物品摊,刀、勺、笼屉、铁锅的山货摊,儿童玩具摊,食品摊,书场,相声场,杂技场……。 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和二月初一要举行盛大的“跳布札”(打鬼节),雍和宫排演打鬼这一场富有戏剧性的节目。打鬼时,庙内主教大喇嘛身披黄锦衣,乘车持钵。旁边有许多执仪仗法器的小喇嘛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