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心去慢慢品味四合院的装饰,便可以在每一个细节上找到“人情味儿”。 中国人有内敛含蓄的传统,于是发明了吉祥纹样,通过谐音和隐喻的方式把对生活的祝福、人生的理想都写进纹样之中。帝王之都,天子脚下,知书达理的老北京人更是如此,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各种装饰纹样无一不体现着宅邸主人的审美情操和美好的愿望。北京的四合院看上去虽说大同小异,都是门墩、大门和院落组成的同质异构建筑,但品味其中的细节不但可以知道主人的身份地位,还能体会到北京四合院建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独特魅力。小院落有小院落的平静雅趣,大宅院有大宅院的气派,各有各的好,不过,要详细介绍四合院的装饰,还是选个有意思的大院子比较好。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附近的前公用胡同15号,今西城区少年宫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三进三路四合院。前公用胡同15号早在明代就已建成,占地面积六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两千七百余平方米。这座四合院原本是皇家的公用库(一说为供用库),顾名思义是收藏保管皇家专用物品的仓库。到了清代,这里仍是内务府管辖,清末内务府大臣崇厚将这座院子改为官宅。辛亥革命之后,奉系军阀傅双英将其作为宅邸。回顾历史,不难想象有这样身世的大型四合院有怎样繁华的过去,留下了多少独特的细节向后人展示它的不凡。 今天的前公用胡同15号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西城区少年宫大门并不是原来的院门。走进大门,是一个长约二十米的小广场,根据前公用胡同北侧住宅的基线推断,这个广场是原公用库固有的。小广场的北端是一座三开间大门,一看便知是官府之门而非寻常民居。大门前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对大理石材质的刻花上马石,这样的上马石在京城中并不多见。在胡同中即使是广亮大门的高大门楼之下,能见到的上马石也是素面无雕饰的。而前公用胡同15号的这对雕花上马石不仅是雕刻了纹样,而且繁缛程度不亚于宫廷中的雕刻。联想这座院子的身世和宅主的身份,或许真的有可能用了皇家的材料。 上马石正面雕刻麒麟衔灵芝图案,配以祥云为底尽显祥瑞,侧面则雕刻有祥云、仙鹤和鹿,用谐音寓意六(鹿)合(鹤)同春。六和者,天地四方,六合同春即天下皆春、欣欣向荣之意。这对无言的上马石,在我们迈进大门之前,已经告诉我们这座院落曾经的繁华。 走过大门抬头望,屋宇式大门的顶梁之下两侧的“象眼”砖上,雕刻着细致的花卉,更不乏展现传统知识分子修身养德之精神的高洁之荷、傲骨之菊,也有寄寓子孙绵长的瓜蔓和象征福禄的葫芦。于是,在这些细节装饰的掩衬之下,一座威严的官府之门透出了生活的小情趣,又很贴合它作为家宅之门的作用。 过了大门便是中路的甬道。由于这座院子本是公用库所在,并非居住之宅,它的结构与寻常之家自有很大不同。通常的四合院民居,大门之内是影壁墙,用于遮挡视线,正房所在的轴线在大门的左侧。而前公用胡同15号的大门居中而建在院落中路轴线上,正对正房,中间没有影壁的阻挡,一个生长着高大白皮松和核桃树的秀美大院展现眼前。 正房为花厅,坐北朝南,开间5间,中间一间前出敞轩,前出廊后出厦,规整气派。当年奉系军阀傅双英在此居住时,这间正房为议事厅。正房前东西两侧各有太湖石假山一座,配以院中花草树木,透着园林之风。说到园林,这座院子与西路之隔处还有一道西洋建筑风格的矮墙,这在胡同居所中极为少见。而院落的主人是清末重臣,又是内务府长官,如果利用职务之便按照圆明园的某处图纸修建这么道矮墙还是有可能的。更何况,这位崇厚大人还是中国第一位出使欧洲的外交官,喜欢把西洋情调点缀在自己的院子中也是有其偏好之源的。 正房前出敞轩除了彩绘亭台楼阁、花卉之外,在彩绘下装饰“步步锦”花格,寓意步步锦绣,前程似锦。正房东西两侧檐柱戗檐上装饰狮子滚绣球花砖,下配垫花,侧面博缝为富贵牡丹花砖。 而这些装饰还不算这座正房花厅的精彩之处,当迈步走向后院的时候,会发现它的山墙上镶嵌着当年进口的花纹磨砂玻璃。西方的玻璃配以中国的木构窗框和花卉雕砖,却和谐而灵动。 关于玻璃,在光绪二十五年杨静亭的《都门杂咏·时尚门》中有这样的记述:画堂春坐日迟迟,富贵人家得自宜。 不待揭帘知客至,疏窗嵌得是玻璃。 绕过花厅是四方房屋围合的后院,这里宁静舒逸。而这小小的宁静却能通向另一个富于变化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