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的花丝镶嵌,一直是皇家的御用之物,堪称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在数千年中,花丝镶嵌不仅仅是一项物质层面的工艺品,还承载着中国封建社会最精华的传统文化。它的工艺虽然古老,但其精致、细腻、华丽的特色代表了传统工艺与珠宝文化的巅峰境界。 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在北京夏季一个炎热的下午,我来到花丝镶嵌大师王树文的工作室。他在黄昏中沏了一壶茶,在淡淡的茶香中,听着王树文缓缓地说着花丝镶嵌这项传统的宫廷工艺,一项最后连接着中国古典奢侈品的北京传统工艺,我的心渐渐在燥热的天气中沉静下来。 像大多数艺人一样,王树文也感慨花丝镶嵌工艺品逐渐失去了市场,而且这门手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不过,与其他北京传统手工艺品不同,花丝镶嵌工艺的衰落并不是因为工业化的到来而失去市场,而是因为中国失去了皇族。 “在中国封建时期,花丝镶嵌制品一直是皇家的御用之物,堪称奢侈品中的奢侈品。”王树文简短地说着花丝镶嵌的历史。 北京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皇帝后宫妃嫔需要大量的首饰,因而汇集了全国顶尖的金工工艺匠人。对于后宫妃嫔来说,她们没有花丝镶嵌工艺的成本概念,只有审美趣味的追求,这在那部华丽得只剩华丽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可见一斑。电影中周润发、周杰伦穿戴的黄金甲及巩俐的头饰,都是采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而成的。 花丝镶嵌从来就不是大众工艺品。王树文说,花丝镶嵌工艺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所覆盖的的范围太广,程序太复杂,而且材料也是包罗万象。极其繁琐的工艺和极尽奢华的原材料让花丝镶嵌成为了昂贵的奢侈品。然而,在封建时期,花丝镶嵌大师的作品并没有明确的价值,一是他们由宫廷发放工资,二是他们想用什么材料都由宫廷提供,他们只需要为皇帝与后妃们制作出精美的装饰品即可。也正是如此,当皇室消失后,人们才发现花丝镶嵌的成本竟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只有富甲天下的富商才能拥有。 那么今天的花丝镶嵌究竟有多昂贵呢?一般来说,在文物拍卖市场中,明清文物价值较为有限,因为明清距离今天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但是,在2008 年春季的一场拍卖会中,明宣德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1.168 亿港币成交。 当庞大的封建王朝在中国结束它的历史使命之后,花丝镶嵌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低谷。直至20 世纪80 年代,花丝镶嵌迎来了新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创汇的主要工艺品之一。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的大潮中诞生了无数千万或亿万富翁。从购买力来说,很多富豪已经可以买得起花丝镶嵌了。但是,花丝镶嵌绝不是如此简单。王树文说,花丝镶嵌是一项皇室奢侈品,不仅仅需要金钱的充足,还需要持有者具有较深的文化修为。花丝镶嵌从诞生那一天就是宫廷用品,而宫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和西方珠宝所崇尚的简约大气相比,东方的花丝镶嵌工艺更侧重于展现精雕细琢的美,蕴含着东方人含蓄细腻的审美情怀。在数千年中,花丝镶嵌不仅仅是一项物质层面的工艺品,还承载着中国封建社会最精华的传统文化。 花丝为骨 镶嵌做饰王树文从事花丝镶嵌工艺二十多年了,自打第一次接触“花丝镶嵌”,就被它那神奇错杂、极富美感变化的神秘工艺所吸引。 虽然他感慨现在花丝镶嵌市场小,后继无人,但他说这是一门能带来较高经济收益的工作。每一件花丝镶嵌作品都能带来不菲的利润,后续无人是因为这项工艺太复杂了,每一道工艺都需要数年的学习时间。 学习花丝镶嵌必须要能够静下心来,必须耐得住寂寞,但现在拥有这样品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花丝镶嵌实际上就是丝的艺术,花丝为骨,镶嵌做饰。”王树文精辟地说。花丝镶嵌这门“细金工艺”,并不是一项工艺,而是“花丝”和“镶嵌”两种金属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拉制前,要将金银条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直到成为粗细适中的方条状才能开始拉丝。专业的手工拉丝工具称为拉丝板,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最小的甚至细过发丝。眼孔多用合金和钻石制成,要将粗丝拉细,必须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一个眼孔。有时想要得到所需的细丝,需要经过十几次反复拉制。经过几次拉制后,从拉丝板中拉出来的单根丝表面光滑,就可以被称为“素丝”。 素丝再经过一定的加工,搓制成为各种带花纹的丝。最常见的花丝由两三根素丝搓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样式,更复杂的还有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等等近20 种。 对于很多学徒来说,单是学习拉丝就足以让人“崩溃”了。 拉丝之后,还需要妙手镶嵌,这是一道比拉丝更高难度的工艺。需要先用挫、捶、打、挤等技法,将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形状,然后錾出所需的花纹图案,接着用金属片做成精致的托槽或爪子形卧槽,将珠宝翠钻、精石美玉等镶嵌上去。人们谓其“傍及万品,动植皆镶嵌”,意即没有一样动植物不能用镶嵌工艺表达。这并非夸大,而是镶嵌技艺的真实写照。 从技术层面,将拉丝与镶嵌结合起来就是花丝镶嵌,但也绝不是精通这两项工艺就能成为花丝镶嵌大师。花丝镶嵌整个工艺过程非常繁复,首先要根据设计构思制胎,以便造型;再用堆、垒、编、织方法,将花丝制作成型,加以烧焊;再用硫酸洗净后烧蓝或镀金银,再是提亮,之后再“镶宝”,最后往往还要“点翠”……王树文大师说,总之,花丝镶嵌和大多数传统工艺不同,不是精通某一门手艺就能制作作品。花丝镶嵌需要一个艺人精通数十道,甚至几十道工艺才可以完成。 打破传统 推陈出新看着西方奢侈品在中国大行其道,王树文有些失落,不过他说每一种工艺的起源都是民族文化。虽然现在中国很多民众喜爱西方奢侈品,但这只是一个过程的开端而已。当人们有一天不再只在乎奢侈品所代表的财富后,人们会思考自己是否可以感受到奢侈品的核心文化价值。因此,王树文相信,目前西方奢侈品成为中国主流奢侈品只是人们急于表达自我的一个阶段而已,未来人们总会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等到人们开始觉醒时,不仅仅是花丝镶嵌,所有中国古典奢侈品都将迎来新的时代。 王树文说花丝镶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也不是千古不变的。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花丝镶嵌发生过很多变化。花丝镶嵌是宫廷文化,但宫廷从来就没有固定的“主人”。今天宫廷的主人是蒙古人,那么花丝镶嵌不可避免地蕴含着草原气息,明天宫廷的主人是满族人,那么花丝镶嵌同样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东北山林的韵味……虽然今天早已没有了皇帝,但花丝镶嵌同样需要改变,为了消费者而改变。王树文说自己从事了一辈子花丝镶嵌,但现在发现自己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只有学习才能有创新。 传统的花丝镶嵌大多是平面的艺术,为了能在设计理念上推陈出新,做出高、精、尖的作品,王树文将自己擅长的象牙雕刻、玉石雕刻、首饰制作等不同的立体造型工艺糅合了进来,让这门技艺不再局限于平面之中,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正是基于王树文一贯注重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方有了一系列花丝镶嵌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一手金丝”。《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耗时10 年制成,高2.38米,黄金用料28.8 公斤,被誉为国家级稀世珍宝。整个人物动态自然优美,外观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特为其题写了“鸿庥普荫”;《天坛祈年殿》在北京文博会、亚洲文博会、深圳文博会、杭州西博会都拿了特别奖。整个作品采用50∶1 的比例微缩将祈年殿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用各色宝石,按照其原色镶嵌出来,巧妙地运用机械原理把天坛设计成了可以打开的结构,真实地再现了祈年殿的金碧辉煌。 采访后记如今70 岁的王树文还在设计制作新的作品,他不愿意让“花丝镶嵌”这项宝贵的技艺失传。虽然花丝镶嵌现在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民间的认知度远不及景泰蓝。王树文希望能把机械和手工合理地结合起来,为花丝镶嵌这项中国传统工艺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