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和平坊原是清政府为外国人立的一座牌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4月20 日,曾参与镇压义和团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趾高气扬地路过东单牌楼,因言行专横触犯了众怒,被当地军民打死,德国以此为借口向清廷施压,先是要求高额赔偿和诸多其它苛刻条件,后经名妓赛金花斡旋,德国最终提出在克林德被打死处立一石碑。清廷满足了这一无理要求,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修筑了屈辱的牌坊。 1918 年11 月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沦为战败国。中国因北洋政府曾于1917 年参加英、法方面的“协约国”,对德宣战,此时也成了“战胜国”。战胜消息传来,北京人民于1918 年11 月13 日拆毁了克林德纪念碑。1919 年,驻在北京的法国外交代表,会同中国方面,以“战胜国” 的资格,命令德国人将堆放在东单北大街的克林德纪念碑散件运至中央公园(1928 年改称中山公园),重新组装竖立,并将原有文字全部除掉,另外镌刻了“公理战胜”四字,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纪念。 1952 年10 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示与会国家保卫世界和平的愿望,大会决定将中山公园内的“公理战胜牌坊”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随之,郭沫若亲自为牌坊题名。文革期间,保卫和平牌坊前面的花坛被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