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意大利菜是中国菜的远房表妹。意大利北部和南部的美食迥然不同,中餐也是;意大利菜不端着,充满戏谑与玩笑,中餐也是;意大利能把面食做得花样百出,中餐也是。 在北京有不少“表妹”风格的意大利餐馆,层次不同,讲究不一,但我还是更喜欢那些家常的意大利小馆子。这些质朴小馆似乎都带着一种魔力,叫人自然放松,快乐就在刚出炉的比萨里埋藏着。 我最近经常跟人推荐Eatalia,一个北京姑娘跟两个意大利小伙合开的馆子,就在地安门" 秋栗香" 旁边,在排队买栗子的时候,能一拐弯进去吃一个提拉米苏或者白比萨。小小四合院改装得风情十足,楼上有露台,也有玻璃房,满眼望过去都是北京灰黑的屋顶,光秃秃的树干,最北京的一面都在眼底。有时候我们身在北京,也只能臆想北京应该的模样。屋里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模仿《最后的晚餐》,耶稣的位置被改成笑眯眯的弥勒佛,周围都是欢乐吃饭的朋友,都是按照主人的朋友的长相画的,欢乐的气息顿时扑面而至。推荐一点这里特别的,意大利小伙一心想做地道的传统意大利风味,不想太多迎合,反而有了不少惊喜。 我还喜欢有家庭感的小馆子,比如那一家所有“意餐迷”都常去的Scott'sFamily 意大利家庭料理。如果叫我推荐一家北京最偏僻的西餐厅,我也会选这一家。 如果你第一次来,先要找到春秀路,再找到幸福中街,然后寻找一个胡同左拐,再一个胡同左拐,遇见三里屯一中和幸福村宾馆再右拐,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美味就在眼前。 小馆子,家常质朴,里面面积小,还被分割成两层,屋子里有砖砌烤炉,师傅忙忙活活地烤比萨,闻着奶酪和番茄酱被烘烤的滋味,心情顿时安定。于我而言,这是适合一个人吃饭的地方,一份沙拉,一份汤,一碗意面,如果还有饭量,再来点甜品,即便是寒冬腊月,如此温馨的小馆也叫人安心。 北京大多数西餐都“太像那么回事儿” 了,有了这么一家家庭式的、踏踏实实做菜的小馆子反而觉得珍贵。如此偏僻的地方开西餐不容易,厨师需要更多的自信,菜品需要更多的实在。 另外一家我经常光顾的意大利小馆子叫Meeting Point。以前这家店在双井的乐成国际,后来搬到了尚都SOHO,菜品出品一直稳定,客人不多,前两天专门去吃了一次,周日中午只有两桌客人。这里是家常意大利餐,从餐前面包到前菜,到意大利面、比萨、甜品,很完整,每一道程序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喜欢这里的千层面,烘烤而成,味道厚实而不腻,感觉是在吃一份硕大的蛋糕。 许多酒店里也会有意大利餐厅,在北京所有酒店的意大利餐厅里, 我觉得最有家常味的是金隅喜来登酒店的Bene,他们的意大利厨师叫乔瓦尼。除了是个厨师,他还是个天体物理学爱好者,迷恋宇宙与星空;他除了是个天体物理学爱好者还居然是个诗人,写的诗得过国际大奖。我暗下决心,下次来这里,不聊意大利美食,我要以一个诗人兼美食记者的身份跟这个诗人厨师聊聊201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或者2013 年的莫言。 小宽:原名赵子云,媒体人、业余诗人,著有《饭否》《青春饭我们都爱重口味》《100元吃遍北京》等畅销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