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北京印迹

时间:2016-03-22 09:57 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谢辉 点击:
冬天的昆明湖,有着悲怆的美。走在湖边的小路上,一旁的大树早已落叶散尽,空留枯枝摇曳在风中,迎面偶有游人擦肩,却因包裹的严严实实,让这个冬天更加陌生寒冷。循着当年王国维的脚步,来到湖边的鱼藻轩,临流而立,忆起了其所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一月的北京,北风吹散树叶,空留枯枝冷风中摇曳,尤其是置身于颐和园中,更能感受到这略显苍凉的寒冬。但冬天的颐和园也不会缺少游客的踪影,他们或是西堤前感受料峭萧风寒意,或是佛香阁前追忆皇朝旧事,从不同的视角打量、思考,从而祈望得到什么。而我却在昆明湖鱼藻轩前,忽地想起了八十多年前的王国维,想起了他在此地的惊世一跳,思绪顿如这肆虐的北风般,由昆明湖吹刮到北京曾留有他印迹的地方,他的渊博学识和骨子里永存的执着,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缘结清华园

清华大学,我国理工科类大学中最高学府。多年来,这里都是名人汇聚的地方,如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曾担任学府导师,朱自清、闻一多、傅斯年等也曾在此执教,他们是清华顶级学术的标志人物,也是誉满中国的文化名人。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中,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学识渊博,被誉“国学大师”,被冠之“晚清遗老”,被皇家敕封为忠悫公,被当时人比之“楚国屈原”等,许多褒贬不一的称号,都指向他,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浙江人。1923 年,溥仪任命其为“南书房行走”,1925 年,受胡适相邀,到清华研究院(今清华大学)

任教。据说当时校方曾邀请他担任院长,但被他以“院长须总理中大小事宜”为由推掉,专心教授。不久,梁启超也被聘为研究院导师,由此,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人被时人誉之“清华四大导师”,一时间风头无两。

漫步在今天的清华大学,即便是冬日的寒风中,校园也因来往的莘莘学子们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里的学术氛围浓厚,风光也很是优美,像围绕朱自清、闻一多、吴晗等物塑像而建立的亭台,哪怕寒冬料峭,也常有学子行走其中,是校园里优美的风景线。

清华大学景色颇具看点,但说起这里最具名气、最古老的景点,则非王国维纪念碑莫属。王国维纪念碑位于第一教学楼北侧山坡上,由清华园二校门入,路左侧就是第一教学楼,楼北山坡群树掩映处即为目的地。碑刻前仔细观瞧,正面铭刻“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面为陈寅恪题写撰文,其文历70 余载仍依稀可辩:“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成怀思不能自己。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熙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年……”文字诚恳,句句饱含思念深情,静安泉下有知,是否会有所欣慰呢。

遗恨昆明湖

中国文人,以水往生者依稀可数,像屈原之汨罗江,老舍之未名湖,当然还有王国维之昆明湖。这三位的惊世一跳,是中国文坛难以拭去的伤痕。

提起王国维,颐和园昆明湖不得不提。1927 年,王国维盛名如日中天,但他并没有喜悦,还多了些忧伤激愤,因为他自得知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消息后,就有了轻生之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大清王朝溃散,他或许正如他人眼中的屈原一样,萌生了“国破时人亡日”想法,所以才以投水而明志,当然这仅为一家之言,其死亡原因,至今没有统一定论。

冬天的昆明湖,有着悲怆的美。走在湖边的小路上,一旁的大树早已落叶散尽,空留枯枝摇曳在风中,迎面偶有游人擦肩,却因包裹的严严实实,让这个冬天更加陌生寒冷。循着当年王国维的脚步,来到湖边的鱼藻轩,临流而立,忆起了其所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蒿葬于清华园茔地。……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可见其死志之坚。

轩内扶栏,凝望清波,极力想从湖中找捕捉王国维往生的瞬间,奈何多年流水无影踪,空留下无数遗憾,还有他那为后来人传唱的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藏金潭夺宝: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潭

    作者:(德)卡尔·麦

    印第安人大首领温内图轻轻触动了秘密机关,湖底开始显出本来的面貌,无数的黄金,让贪欲之人更加贪婪,一场生死抉择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