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墓、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艾蒿,七月十四醮事、祭鬼,八月十五拜月亮、吃月饼等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让国人过的最为认真的节日则非『春节』莫属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春节这等万民瞩目的大节日里,美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传统的年节美食。 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清朝时,年糕乃是满族拜神用的祭品。满族将年糕称为“飞石黑阿峰”,清代沈兆曾在诗中这样写道:“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北京的年糕为北方年糕的代表,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 其实追溯年糕的历史,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国札·札记》中“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饺子 在中国民俗中,除夕守岁吃的“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饺子原名“娇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民间,有句民谣叫“ 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由此可见,饺子在各种年节美食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相传在东汉末年,“ 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再加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三百多年的经验,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 牢丸”“ 扁食”“ 饺饵”“ 粉角”等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 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成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包饺子现在已经成为了过年时大多数人家必不可缺的“节目”,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桌子包饺子,合家团圆的幸福感温暖人心。有些人家在包饺子时会在部分饺子馅里动一些“手脚”,例如在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日子甜美”;在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长命百岁”;在馅里放一枚硬币,用意是“ 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将它同面条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元宵 相传汉武帝有个善良又风趣的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东方朔设法让“正月十三火神下凡查访”的说法传入汉武帝耳朵里,汉武帝大惊,忙请东方朔前来支招,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并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如此做法便可逢凶化吉。”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变下令按照此方法去做,于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借着家人进城观灯的机会与家人团聚。从那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大家都要做汤圆供奉火神。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人们便把那天称为“元宵节”。 元宵在构造上与饺子很相似,都是有皮有馅,可因为所用材料和制作手法的不同,成品的口味与形状有着很大差异。元宵又称“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