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之味,人见人爱,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老幼贵贱,一想到蟹味之鲜,个个垂涎三尺。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吾辈尚在读书。彼时,囊中羞涩,生活清苦,大多在食堂进餐,伙食清汤光水,缺油少腥。连吃一次红烧肉都成了奢望,更别谈品尝蟹味了。
在餐馆里,望着蟹价一路飚升,心里痒痒,总是下不了决心买上几只---过过蟹瘾。每过酒楼,必望蟹兴叹,不敢问津。有一挈友,知余“嗜”蟹,特教一招,聊以解馋。现抄录食谱如下:“土豆100克、胡萝卜一小段,将胡萝卜与土豆煮熟,去皮,揿成泥状。起油锅,与鸭蛋黄同炒,加重醋、重姜及糖等同烹.撒小葱起锅,即成”。
众友闻讯,有秘方可揽,既能一饱口福,又费资不多。无不喜出望外。当时,学生宿舍八人合住一间,分上下铺,学友情同手足,校舍就在杭州文二路上。路末,有一小菜场,不少摊贩聚在那里“粮票换蛋”。女生胃口小,家里拿来的粮票有富余,便拿去换蛋。我们向宿舍附近的一户教工家借来炉子、锅子,如法炮制。当时,多数室友都有一段“插友”生涯。同学之谊,非比寻常。众人如法炮制,待成菜上桌,众室友团坐围食。品后,果然鲜美无比,酷似蟹味。学长点评:“此菜‘色如螃蟹,味若螃蟹’,称之‘不是螃蟹赛螃蟹’”。
室友个个窃喜,以为真的吃了一顿“真味赛螃蟹”了。
其实,螃蟹之味,人人爱吃,古今亦然。用其他食物作料也能做出“蟹味”的菜例层出不穷。自古至今,不少高厨都曾采用某些特殊配料做成颇具“蟹味”,或者胜于蟹菜的菜肴。各种书藉多有记载,最早的出处,大概要算清代美食家袁枚。他在《随园食单》中有“假蟹”一节,原文实录如下:“煮黄鱼二条,取肉去骨。加生盐蛋四只,调碎,拌入鱼肉,起油锅炮。下鸡汤滚,将盐蛋搅匀,加香蕈、葱、姜汁、酒。吃时,酌用醋”。
闲暇时,我曾下厨小烹,按袁先生所述之法及配料试过几次,果有收效。还用此菜招待过数位来宾,个个赞口不绝,口感之好,果然不下于真蟹之味。无蟹之时,诸君不妨动手试做。坦率地说,螃蟹之味,诱人口胃,古往今来,情同一辙,令人难于抵挡。即使穷困之时,也难忘其味之美。而今,物质生活充裕,饮食讲究精细,吃蟹为家常便餐。只是鲜蟹有季节性,很难一年四季都随到随吃。而此真蟹之鲜,不论时日,加上其味无比,不是螃蟹赛螃蟹。诸君不仿试做一下,以改善口味。
近年来,纵观江浙一带乡村养蟹专业户不计其数。入秋,螃蟹便成了餐桌宠儿。螃蟹养殖效益可观,可以快速致富,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农户的共识。养蟹专业户、养殖村镇数量与日俱增,许多村民通过养殖业勤劳致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富户。螃蟹大量应市,居民口福不浅,人们大快朵颐之余,“真味赛螃蟹”之美也不可丢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