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于江南水乡美味十分神往,那里物产丰富,地杰人灵,对于吃的精细、讲究,自然是不用说的了。梦想中的吴越人家,莫过于对嘉兴西塘古镇的牵挂。
西塘处于江、浙、沪三地交界,春秋时吴、越国在此一场激战,史称“榫李之战”,记载详实,先祖又把这里称作“吴根越地”。吴根越地的美食,自然是离不开乡土文化的蕴泽。我们一行那天到了西塘,正是细雨蒙蒙,眼前就是烟雨迷离的水乡湿地,一首一首缠绵的吴越古诗文不由就浮在脑海里了,仿佛西塘“吃”的艺术也浸泡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
车到西塘,已是中午时分,开车一路颠跛,早已饥肠辘辘。抬头就望见一家店门口挑着“酒旗”,上书“西塘人家”四字,仿佛透出点“灵气”。一进得店堂,菜谱中的“阳春面”三字立时跳进眼球,每碗售价仅2元。喔,久违了的阳春面居然能在这里找到。
想当年杭州东坡路上的食堂,满满一海碗阳春面,只要一毛。明明是下里巴人的低档食品,却偏偏冠上“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美名来诱人食欲。
在杭州,不知从那天开始,这种大众化的食品已经销声匿迹,近二十年未识“庐山真面目”了。“来一碗春阳面”,不由喊了一声。立时,一大粗瓷碗的阳春面就端了上来。眯起眼来仔细察看,果然正是当年的“美味”!略带酱色的宽汤,飘着几滴香油,汤里透出粗丝面条,吮一口汤,清香而带肉味,汤面缀着点点青葱。西塘的阳春面,果然不同凡俗,竟也带了几分吴越人家的风味,想来面汤一定是用肉骨熬制的高汤,小小一碗阳春面,居然也动了真格。有红汤的,也有白汤的,几片青菜,几点香葱,那些年一碗阳春面,作为布衣百姓,可谓享尽平民之乐而非同凡响!
记得八十年代结婚时,曾到过广东。路边小摊档吃过一碗阳春面,其时的所谓“阳春面”早已经拓展成了“云吞阳春面”。瞧那“云吞”,馅多皮薄而呈透明,汤中印出粉红色的鲜肉,飘于面汤之中,令人垂涎欲滴。此乃是后来吃到“非正宗”的阳春面也,事隔多年,竟仍念念不忘。其实当时的阳春面,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风味。
西塘,果然是西塘。中午吃的是下里巴人的阳春面,晚上可得好好享用一下了。
去的地方是小镇名店乐国酒家,说其有名,倒不是菜烧得出名,而是当年诗人柳亚子光顾乐国,着迷于酒店的一位漂亮女招待,美食、美色,引得文人诗兴大发。一次聚会,竟然赋诗三十五首,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不论先生是因西塘的美人,还是因西塘的美食而文思泉涌,乐国酒店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靠河旁岸,坐在店里,吴越人家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画意尽收眼底。听说当年柳先生在这里吃的是韭菜炒蚬肉和醉螺丝二款,我们在食谱上竟然没有看到这两个菜名。
第一盆上来的菜是“清蒸白条鱼”,西塘是鱼米之乡,相传当地有“四宝”,即鳊鱼、汪刺鱼、菜花鱼和白条鱼。西塘人烧鱼一般都取清蒸,旧时农家锅上炖一碗清蒸白条鱼也算是小荤。息工后,农人沫浴在晚霞之中,在门口木桌上摆上一壶老酒,一碗白条鱼,一天辛劳换来了这种自得其乐的享受。那天我们吃的白条鱼,加上黄酒、姜葱清蒸,吃起来的确很“本味”。白条鱼在西塘很特别,过去河边水塘里到处都有,不太有人爱吃。不知是因为开发了旅游,吃的人多了,还是因为适合它们生长的清水河塘越来越少,这种鱼现在身价倍增,从几角一斤上涨到十几元一斤,还是供不应求。
菜馆里的酱爆螺丝是不能不吃的,也就是当地俗话说的“正月螺蛳二月蚬”,此话乃是西塘人“论吃”的名言。在西塘饮酒,自然是要喝当地的名酒“梅花三白”,据店家介绍,这种酒采用老式酒坊制酒秘方所酿造,特醇。拌马兰头是大家最爱吃小菜,西塘的马兰头做法甚简,清水煮沸后,挤干水,去掉苦涩味,拌上豆腐干、嫩笋丝、开洋丁并淋上香油。但是西塘人是将鲜嫩的马兰头切得极细,几乎用筷子都无法挟,也许本意就是古训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吧?野菜,本来就有一种粗犷的吃法,可以西塘人做得精细,吃在嘴里也就别有滋味了,成了一款“上味”。如香椿头、鱼腥草、水芹等野蔬,西塘人做得都很特别,嘴里品味了很久,都不知道吃的是什么,问了店家,才肯道出一个不知所云的野蔬名称。
西塘还有很多名菜,诸如,荷叶粉蒸肉、六月红河蟹、桂花里脊、红烧鲤鱼、白饼、清蒸桂鱼、八珍糕、水豆腐、酱蹄、扣肉、狮子球、一口粽等。特别是“六月红蟹”是不同于别处的,江南水乡,一般要等到“秋风起,才蟹脚痒”,方能享用这种美味。而西塘就不同了,“六月红蟹”是在农历六月上市,比别的地方提早了三个多月,可谓先尝为快!其蟹个小,肉质鲜嫩,蟹肪滴油,壳薄,清水一蒸即变绯红,故而得名。当地有句俗话:“穷再穷,上桌勿忘六月红”。就是说,经济再局促,一碗六月红的湖蟹,餐桌上是少不得的。西塘的六月红蟹,能使游客提前百日就能大快朵颐,一品蟹味!农历六月,勿忘去西塘吃六月红湖蟹喽。
西塘有个七老爷庙,一处游客必去的胜景。七老爷排行老七,据说姓金,西塘人不知其名,故而尊称“七老爷”。相传,七老爷某年督运皇粮进京,行至西塘,当时嘉善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农田粮食颗粒无收。七老爷见百姓挨饿受饥,于心不忍,竟然停船赈粮。数船粮食被饥民一搬而空,七老爷自知无法回京向皇上交差,只好在此投河自尽。民间对于“当官能为民做主”的大好人十分敬崇,其实西塘的“吃”,也就能“品”出当地的这种特殊的文化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