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臭鳜鱼”在当地很有名气。可是我们初到安徽考察时,不知道这个鳜鱼好就好在这个“臭”字上。此菜刚上桌,课题组几个女生,一闻,吃了一口,觉得鱼不太新鲜,便举筋不动了。我好生奇怪,只是碍着主人的情面,不便说什么。但是,心里不由起疙瘩:怎么一个好端端的饭店,就弄出一盆“不怎么新鲜”的菜来,不怕坏了名声不成?
其实,渔梁臭鳜鱼,特色就于在那个“臭”上,犹如绍兴的臭豆腐,不吃不知道,一尝,其味美不可挡。渔梁臭鳜鱼也一样,初吃,味道有点异常。但是,几次吃下来,感受就不同了。现在我们到安徽去得多了,各种风味的菜肴也吃多了,深感渔梁臭鳜鱼,其实不是“臭”,而是渔梁的特色美味。
渔梁,一个新安江的古埠,地处安徽翕县城南五公里。“渔梁码头”这个地名,凡读过明清小说,或者历代诗词的人,都不会陌生。在人们心目中,那里几乎是一个饱含血泪与酸甜的坐标。当年徽客由水路南下经商,就是从渔梁码头起程的。他们在渔梁埠头与家人挥泪告别,登舟沿新安江南下,经过浙江淳安、梅城、桐庐直抵杭州。
安徽山重水覆,旧时人们外出只有水路交通较为顺畅。因而,渔梁码头附近酒楼、商号、民居、宗祠、斋院等鳞次栉比,商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商人们将徽州的茶叶、毛竹、草药、木材等运往外地,又将江浙一带的日用品等贩运到徽州。渔梁码头,也就成了皖南商贸的集散之地。可以说,明清时期众多徽商,就是以渔梁为起点走向世界的。
古老的徽州习俗,从幼年开始就向人们灌输了一个执著的理念“不发财,不回乡”。
当年,不少徽人在外省发迹了,喜气洋洋,风风光光的衣锦返乡。诸如,富甲天下的商人胡雪岩;文贯中西的学界泰斗胡适等等。可是多数流落四方的徽人,虽然刻苦耐劳,在外乡只是谋个衣食温饱而已,有的甚至两袖清风,一生清贫。
历代以来,人们恪守着这样一条古老的训示“不混出个‘人模样’不回家”。
因而,渔梁码头,既成了徽商“衣锦荣归、扬眉吐气”的炫耀之地,也成了众多徽人踏上旅途,前景难卜、含泪离乡之所。多少徽人因为“发不了财”,最终客逝他乡,铸就了一生的遗憾;也有多少徽州女人,呆呆地站在渔梁埠头,望穿秋水,青丝变灰白,仍盼不到夫君衣锦荣归。一直到今天,人们还能从古籍中寻找到他们的泪水伤痕。
渔梁埠,既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码头,又是一个充满骨肉分离的伤感港湾。
涛涛新安江水,聆听了几代徽人怨妇的泣声,渔梁街头块块卵石,沾染了多少离人的血泪。渔梁有句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四、五岁,往外一丢”,道出了无数徽州游子的辛酸与无奈。“渔梁”就是这样一个坐标,弥漫在人们的心目之中。
可是,有一个徽州人,却用他带来的一道菜--臭鳜鱼,颠覆了先人这个陋习。清代,有一个叫汪余梁的徽州人,年青时就立下“不发财,不还乡”的雄心壮志,告别妻小,只身闯荡江湖。长年来,在浙江桐庐靠打鱼、贩鱼为生。但是离家愈久,思乡愈切。有一年,逼近年关之时,屋外大雪纷飞,望着茫茫白雪,余梁终于打定主意,回家探望久别的妻儿。
可是自己一年辛苦积蓄,除了几个盘缠之外,所剩无几。实在买不了什么像样的礼物送给妻子。他突然想到自己的鱼塘里,还有不少江上打来的鳜鱼,徽州本来不产鳜鱼。于是,他将鳜鱼刮鳞去鳃,抹上粗盐,用冰雪包裹着,装在篾篓带回家,想让妻儿也能尝个鲜。
当年从桐庐到徽州坐船也要十几天时间,等船到渔梁埠已经深更半夜,鳜鱼有点微臭。妻子见到丈夫突然风雪夜归,又惊又喜,赶紧为他张罗饭菜。
妻子将鳜鱼拿到厨房去,佐以五花肉、冬笋、酱瓣、辣椒、姜末、蒜等烹调后,拿上桌时。余梁不无歉意地说:“这是我打的鱼,只是路太远,不太新鲜了”。不料,大家吃了以后,肉质细嫩鲜滑,美不可言。妻子连声夸奖道:“这是我一生中吃过最美的菜了”。
次日,妻子将鳜鱼做成菜肴,分赠左邻右舍,大家吃了以后,个个津津有味,赞口不绝,纷纷说:“余梁心地好,送给我们那么好吃的食品”。因而,渔梁臭鳜鱼一时扬名翕县,流传至今,成为一款徽州名菜。
现在,交通运输是如此的便利,人们仍念念不忘臭鳜鱼的美味。在渔梁餐馆里,这道臭鳜鱼总是当家菜。就是渔梁百姓人家,即使他们买到新鲜鳜鱼,也不鲜活食用,而是要经过浅腌稍贮,使之略有“臭味”,才下锅烹饪。
如今饭馆制作的臭鳜鱼很有讲究。做前,一般选用新鲜鳜鱼,经一周腌渍;做时,须鱼未变质(鱼鳃呈鲜红色),略有异味,去鳞、鳃、内脏,洗净;在鱼身划几道斜花。旺火油炸;待两面呈淡黄色,加酱油、白糖、姜末、绍酒、水,大火烧开,文火烧40分钟,汤汁收干时,撒葱花起锅。食时,肉质白嫩,味鲜美,有一点特殊的芳香。
当人们吃这道菜时,仿佛既是在品尝渔梁美味,又是对旧观念束缚的蔑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