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烟草控制政策评估项目(ITC项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日在京联合举办《中国无烟政策——效果评估及政策建议》(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中国控制吸烟形势严峻,因接触二手烟每年导致10万中国人死亡。专家建议,中国应当出台全国性的控烟法律或法规。 吸烟有害健康。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烟草流行每年会导致约600万人死亡,其中60多万人是二手烟的“牺牲品”。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每年死于吸烟导致的疾病的人数到将超过800万人,而其中80%以上的人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由此可见,吸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 在控烟上,党和政府付出了不少的努力。2003年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12年年底《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年)》出台;2013年《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印发,更是把公共场所禁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控烟过程不乏“暗流涌动”。《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自6月1日实施以来,对单位罚款497000元,个人罚款26200元。看似顺风顺水,然而,7月31日,北京控烟执法遇到了“最大挫折”: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培训中心用几支中华牙膏羞辱,就将控烟执法人员挡在了门外。这一事件充分表明:控烟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群体的利益博弈。 据了解,目前上海、杭州、广州、天津、深圳等十余个城市已相继出台控烟条例。但是,更多的城市仍在观望、等待之中,或者“雷声大、雨点小”。据2015年1月中国控烟协会通报,中央“禁烟令”发布一年多来,黑龙江、湖南、广西、青海既不发文又无其他举措。 控烟频遇“下梗阻”,折射出根除陋习、消除既得利益的不易。对烟草生产地而言,控烟有损领导干部的政绩;对烟草生产、经营者而言,控烟直接损害了小集团的利益。于是,有人只打个人的“小九九”,不顾国家的发展大局,在控烟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控烟,不仅需要最广泛的人员参与、需要最严厉的问责护航,更需要“最长久的韧性”落实。立法全面控烟,是对政府决心和魄力的巨大考验。由此,人们有必要问问:打通控烟的“最后一公里”还要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