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5日公布食品抽检信息。此次抽检主要涉及糖果及可可制品、焙烤食品、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酒类、调味品、饮料等6类食品2014批次样品。合格样品1991批次,不合格样品23批次。其中,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255批次,不合格样品1批次,占0.4%;酒类133批次,不合格样品2批次,占1.5%;调味品899批次,不合格样品18批次,占2.0%;饮料206批次,不合格样品2批次,占1.0%。 陈醋、花椒粉、酱油等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可是检测显示部分食品的苯甲酸超标、柠檬黄和日落黄超标、铅超标、糖精钠超标等等,这些东西确正危害着我们的健康。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中国的食品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谁为食品安全来买单? 作为问题食品,最大的责任要数生产厂商了,为了获取利益,降低成本,各种能食用的不能食用的,都拿来食用;生产车间卫生的,不卫生的,能生产就拿来生产。作为厂商,无视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只顾自身利益,唯利是图,无疑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最大的制造者。但是作为监管部门,为什么用上大力气检查、监管,有问题的产品还是源源不断的流入到市场中呢?监察力度有限,对产品采取抽查的办法,无疑是一个食品质检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厂商采取的惩罚整改措施办法不严、手段不狠,让他们有空可钻,也是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作为受害者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肉体的侵犯,同时也遭受心灵的创伤。消费者买东西只能用肉眼看,看是否是三无产品,看是否过期,看食品中成分,但是具体的数字我们看不到,比如某些物质含量是否超标,这只能靠政府的监督,以及企业厂商的严格监管。 企业厂商,不能只顾自身利益,唯利是图,应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健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把控每一个生产环节,提高生产认识;完善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首负责任,落实食品质量安全授权人员、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岗位责任;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政府的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强化责任措施,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投入保障;完善法制,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打击力度;从源头治理,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实施全链条无缝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