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厅将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新标准·大规范”活动,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明确小学一至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总量控制,每周要有“无作业日”。 近年来,学生“减负”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2013年,教育部公开《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其减负力度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减负。然而,这“最严减负”备受争议。据问卷的结果显示,九成家长对“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并不领情。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教委曾三下“减负令”,为学生“减负”面对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是什么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一是“唯有读书高”的惯性思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影响。除了学校的“高标准”、“严要求”,家长还常常要“加码”;二是评价手段的单一化。在主管部门评比排名的压力之下,学校往往把教师的绩效考核、晋职晋级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三是教师的盲从和攀比。为了“名誉”“地位”、为了少挨批评,很多教师也只好成为学生“痛苦”的制造者。 由此可见,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因素很多。虽然直接责任者是教师和学校,但幕后推手却是教育主管部门、是社会不正常的成才观、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值、是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如果整个社会观念不更新、评价机制不改变、家长不能理智对待,在压力的层层传导之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陕西省教育厅开展“新标准·大规范”活动,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其良苦用心值得点赞。作为局外人,笔者丝毫也不怀疑其决心和魄力。但是,无论是设“无作业日”、是教学安排坚持“零起点”、还是不得分重点班,几乎都是把责任落在基层学校和校长身上。戴在教师头上的那些“紧箍”不摘除,“减负”的实现就可能遥遥无期。 “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设“无作业日”,只是在治标上下功夫,学生挣扎于“题海”的宿命仍难改变。退一步说,即使在主管部门的高压下,教师不得不顺应形势,“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怪圈恐怕也无法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