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刚刚过去,在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记忆中,这一天已经很快被淡忘了。因为,在那天,他们不外乎是按照惯例,到了某某学校,慰问了某些孩子,至于这些孩子分别是被贴着什么样的“标签”被慰问的,他们已经记不住了。的确,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中,“六.一”慰问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也几乎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官员上台,被点到名字的孩子上台,接受礼物,照相,当晚的地方新闻于是出炉:某某领导到某某学校慰问了……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近几年的慰问活动中,有一些被慰问的群体一定会被提及,比如: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好像在这样的“六.一”慰问中,如果他们不上台,简直不足以体现地方政府在关心儿童。有谁想过,他们真的喜欢这样的“慰问”吗?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诸如此类的词语一从被媒体发明出来,就立刻成了这些孩子的代称,成了他们身上撕不掉的标签,越是在重大活动中,越是被频繁地提及,他们被要求上台,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各种作秀的“关心”。这些表演自己“爱心”的成人想过没有,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愿意如此反复展览自己的伤痛吗?无论是留守还是贫困,对于孩子来说,都绝对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而只是他们在幼小年龄就必须接受的残酷现实。在“六.一”这样的节日里,眼看着别的同龄人依偎在爸妈身边撒娇,要这要那,他们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而我们的地方官员和学校,想当然地联合起来,以“慰问”为题,再一次粗暴地强化着他们的伤痛感,这究竟是慰问还是伤害?!而且由于日程安排紧张,官员们往往是掐着点来,发完礼物就匆匆离开,有的则需要赶去下一个学校,继续表演 “关爱儿童”秀,这“关爱”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为政绩加分,而对儿童来说,他们只是这场秀中必须使用的道具,而且要求他们对这些伤害说“谢谢”。 如果真的关爱儿童,我们首先要摆正的,就是自己的位置,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怜悯的心态给他们送钱送物,而是应该蹲下身子,和他们谈谈心里话。更重要的是,弄清楚关爱的本质,关爱不是作秀,而是需要拿出时间,避开镜头,真诚地陪他们开开心心地玩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