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针对扶贫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问题,他提出,有些生态脆弱的需要保护的县要取消GDP的考核,其他的贫困县要减少GDP的权重,60%以上的考核分数是脱贫的成效。 “从政当忧百姓事,为官避事平生耻”,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改善才是最大的政绩。脱贫考核看成效,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倒逼干部在扶贫开发上“下深水”、在提升发展后劲上下功夫,折射出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彰显出对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球脱贫成果九成属中国”,然而,贫困短板却是客观存在。我国现在还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59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由此可见,把脱贫的“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定格为“效果图”,显然是一个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脱贫考核看实绩是一种责任倒逼。提高脱贫攻坚的成效,领导干部要真心投入,牢记宗旨、不忘公仆本色,以民生为念、为百姓着想,转变不正不实的政绩观、摒弃原有的思维惯性,变“围绕上级转”为“围绕群众转”,变“围绕经济转”为“围绕扶贫转”,把脱贫攻坚的战场当作干事创业的平台,让贫困群众的“民生大餐”更丰盛。 “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更需要领导干部真诚付出。党员干部要把“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最高标准的政绩来追求,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从深处着力、向精准发力,抓到点上、扶到根上,勤于“做事”而不“作秀”、勇于“为民”而不“为己”,多搞一些惠及贫困人口的实事、少搞一些“盆景”,在实干惠民中书写人生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脱贫考核看实绩,考验着党员干部为民的“厚度”和党性的“纯度”。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做出正确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