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不高、体格精瘦、皮肤上烙着常年日晒印记,河南汉子段双喜,已记不清自己有多长时间没好好休息过了。现在,北京的工期结束,他终于能暂时停下来喘口气。因为青年时代就外出打工,多年的辛劳使老段的体力大不如前。然而已年过五旬的老段,目前没有任何“退休”的打算。 农民工如何养老,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进城将近30年,还是没攒下钱,看病养老还顾不上想”、“工地从来不给上养老保险”、“回家了基本没有什么生活保障”,段双喜的境况,正折射出农民工养老所面临的困局。 其实,“在外面干到干不动为止”,不仅是段双喜无奈的选择,几乎所有的农民工恐怕都有类似的想法。年轻力壮时,为了儿女、为了生计,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进城务工之路,从事着建筑、环卫等技术含量低、工作强度大的重体力劳动,收获着辛酸、歧视以及微薄的收入。岁月的流逝、超负荷的付出,让他们体力日渐衰弱、病痛日益增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 《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50岁以上农民工3124.8万人,占比12.9%,2014年这组数字分别提高到4684.6万人、17.1%。短短5年,我国高龄农民工增加1559.7万人。让数量如此巨大的农民工安享晚年,显然不是一个容易解开的“结头”。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传统的观念里,居家养老模式成为农民工没有选择的选择。然而,当老年农民工被迫返乡之际,其子女又重复着上一辈“昨天的故事”。这些“没攒下钱”的返乡农民工迅速转变为“空巢老人”,承担着从事农业劳动和照顾孙辈的双重,劳力又劳心,“退休”又从何谈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也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因而,政府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来,把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机制,为返乡农民工“保住基本、兜住底线”。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破解农民工养老困境,无疑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党和政府应当迎难而上、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再是一个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