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终岁尾,各单位部门都在写着这样那样的总结,扶贫工作总结就是备受关注的一项。在一篇篇扶贫工作总结中,最显眼的就是某某单位派出干部多少人,走访慰问贫困群众多少户,协调到位资助资金多少元,收集意见建议多少条等。恍惚一看,硕果累累啊。但是,贫困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吗?他们脱贫了吗?好像都还没有肯定的答案。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扶贫帮扶成果,不能单以数字论英雄。 在撰写各类总结时,我们都会举出一个又一个的例子,再辅之以具体可感的数据,确实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但是,扶贫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我们大家都明白,那就是贫困群众脱贫。从这个角度来说,扶贫工作组重点描写自己下了基层多少次,走访慰问了群众多少人等,其实是在为自己邀功,无非就是自己为了扶贫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这还真有点自己表扬自己的味道。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就是在总结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时,不防以道路交通修了多少里程、水利设施修了多少座、产业结构调整了多少面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多少程度为重点,少说自己做的事,多说贫困群众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这样或许还来得自在些。 再一个就是,在很多地方,都派出了由驻村组长、驻村干部、第一支书组成的扶贫工作组,好像扶贫工作就只是这三类人的事情了,其他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扶贫工作也一样,需要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走进群众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少点指挥,多点实干;少点理论,多点实践;少点会议,多点调研。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哪些群众真贫,才知道群众致贫的原因,才知道帮助群众解决贫困的办法;也只有这样,制订出来的措施才具体可行,才不至于假大空,才能指导群众勤劳致富。 所以,针对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的问题,我们要少点在办公室看数据,多点深入田间地头,多点走到群众身边,看看群众的生活条件的变化,看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看看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程度。再说直白点,就是多看看群众地里种的是什么庄稼,脚下走的是路,餐桌上吃的是什么菜。通过这样所描绘出来的成果才真实,群众才会跟着我们,走上勤劳致富奔小康的路。 |